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武岳 《文教资料》2010,(18):16-17
"9·11"事件发生一年后,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发表了一篇反思国家仇恨应被引向何处的文章。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般被评论界认为是议论性的散文。通过借用非虚构文学中几个关键性定义进行分析,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界定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同时对文章的问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T@卡波特是美国非虚构小说的领袖人物,其代表作<在冷血中>昭示着非虚构小说这一革命性的文学形式的最高美学成就.本文从恐怖气氛的真实记录、叙事手法的惊世骇俗以及人物描写的大胆革新等方面入手,解读了该部非虚构小说的艺术成功之因.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文本特质的原因,更是现代性持续显现的时代表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代表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呈现出个体复杂深刻却鲜为人知的现代性体验,在个体命运的互证中显示了现代性“变”与“不变”的矛盾,并以对现实的记录和对历史的重写,彰显了文学的现代性反思品格。总之,新世纪非虚构文学既以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而展现了现代性图景的繁杂,同时又在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性中建构着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听一堂公开课,课文是苏教版必修一中的《神的一滴》.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阅读课文,通过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来认识瓦尔登湖,并用描写性的语言写下自己读到的、感受到的、认识到的"瓦尔登湖".学生表现相当踊跃,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但在评课中,这一环节大受诟病.批评者的主要观点是:这是一种文字游戏,学生只是就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来进行重新组装,是相同语意的换汤不换药的不同表达而已,只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表达训练;课堂技巧性的热闹带来了对作品沉潜玩味的不足,使得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而失于浅薄.  相似文献   

6.
7.
作为近两年受众面较大的一部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具有口述实录性,但因作者极力规避又无法消除的先入之见与抒情性话语使文本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声音,浅尝辄止的分析使其深度不够,同时也违背了基本的叙述伦理.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20世纪是一个“文学的世纪”。作为“文化现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不同的形象系列和话语逻辑编制了一幅意义多元、内涵繁复的现代中国的文化版图。所谓“农民文化”、“知识分子文化”(精英文化)、“市民文化”(都市文化),今天看来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以它们的“原生态”即事实(历史)本身进入我们的观照视野的,而多通过人们或被动或主动的文学阅读,及由此诱发的历史想象和判断,成为今天人们理解和解释20世纪中国文化史最直观(形象)化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崔广宇 《成才之路》2009,(30):45-46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每每读到这里,细思细咀,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大概是从孔乙己身上过多地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位教师)的阴影,不由惊叹不已,继而震惊。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基本要求,更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实现文字、文学和文化的层递推进:首先,文字解读是基础,要把个别字词放到文章整体中去把握,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其次,文学鉴赏是核心,通过主题明确、角度精准的比较阅读,提升思辨能力;最后,文化还原是关键,回归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现场及其文化语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奠基之作,为之作注解的著作颇多,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最具权威性。本文欲探索《说文解字注·糸部》中一些方块汉字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台湾已故女作家林奕含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少女房思琪被补习班老师李国华长期性侵至精神崩溃的故事。该作品自出版以来广受关注,又因作者所经历的性暴力与作者在出版书目不久后自杀而极具话题性,致使社会各界对该文本与该事件多有评论。现有评论多将作品归为暴力事件的映射,并试图探索作品背后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若从理论角度入手,便有机会尝试将该作品从其表层归因分析的话题性中剥离,分析作品与事件中某一环产生"房思琪式的暴力"之可能,从理论层面找寻暴力背后存在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八十一梦》的分析,认识到张恨水先生对中国民族文化、文学的扬弃继承和对西方审美方式创造性的同化,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举重若轻地创新,在创新的过程实现文学的意义和对文学价值、人生价值的超越,表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知音》(以下简称《知音》)篇着力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作品评价与接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创作论的角度对文学批评与鉴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与方法,《知音》篇可谓是我国文学接受理论的滥觞与典范。《知音》篇中诸多文艺批评观点继承了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理念,并对嵇康的文艺观念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将嵇康玄学与儒学的文艺理论有机融合,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文学接受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导读】葛朗台无疑是世界文学巨匠巴尔扎克(1799-1850)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欧也妮·葛朗台》发表100多年来,“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代名词广为人知。在这部爱情悲剧小说中,第一主角欧也妮·葛朗台的形象虽然美好高洁,但似乎没有她的父亲老葛朗台更让人印象深刻。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  相似文献   

16.
<洛阳伽蓝记>收录了元魏民间文士姜质的<庭山赋>,该赋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篇札记分析该赋的文学基本特色,并结合元魏一代的文化背景,分析该赋多方面的意义,同时谈到对北朝的文学和文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语文阅读教学的“流行语”有五种类型:串讲评点式(这个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深刻含义?)、文学分析式(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写作特点是什么?)、文章解析式(共有几个自然段?分几个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个性体验式(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和言语形式解读式(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上出语文味。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文字,文学,文化。完成这三个层面的解读,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首先,对文字解读是基础,但它不应只是教条地传授字的意思,而更应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其次,通过文学的解读,力争了解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最后,在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情感、懂得民族表达方式的人。本文以《庖丁解牛》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如何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体现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倒置等情感回应方式和具有流动性的儿童视角,不仅使单纯、稚嫩的儿童视角与相信"不言自明之理性"的成人视角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产生"崇尚自然"的情感再生力量,为充满创伤的后"9·11"情感主体赋予反思性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