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另一种交流     
韦秀红 《广西教育》2012,(44):68-68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龙应台说,在安德烈十四岁时,她离开欧洲前往台北就职,等她卸任回N)L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于是,有了这本书信集。  相似文献   

2.
在当当网上觅书,突然发现有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我欣喜不已。 龙应台的大名,在我,早已如雷贯耳。年少时的我,便以仰视的姿态膜拜她的文字,对她无比敬仰,并一直以为1984年写《野火集》、写《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一定是台湾政界或者新闻界一位铁铮铮的男子。大学时,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到马云妻子张瑛的文章,因她和马云都忙事业,对儿子疏于管教,10岁的儿子迷上了网游,在马云的支持下,她辞去了在阿里巴巴的高职,退到家里做起了专职妈妈,经过不懈努力,儿子后来健康成长。由此想到了一位老师谈到她班上的一个"问题"男孩,她说当了这个孩子三年的班主任,只见过他的父母一次,并且,关于这个男孩的各类签字平时都是由保姆或家庭教师代签。一边同情这个男孩,一边想把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认识分享给他的父母。龙应台因自己身边的教  相似文献   

4.
龙应台凭借犀利的文风被誉为华人文化圈"最有力的一支笔",但她不只是一个敢说敢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龙应台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有温柔,也有深情,乃至脆弱。但是不管她的创作视野如何转换,龙应台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没有改变,她始终坚持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在变与不变之间,龙应台完成了从年轻时的略为莽撞向着成熟笃定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5.
吴航海 《福建教育》2010,(7):122-123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在这本书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相似文献   

6.
金潮     
正校长:费建中指导老师:李秀芳王益明张美珍岳月清随感初三吴晨龙应台的《目送》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中七十多篇散文,基调是忧伤的。她写父亲的逝世,写母亲的老迈,写儿子的远行,写友人的牵挂,等等。她写失利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和虚无……她一点一滴道尽了人生的深沉及起落。有人曾这样评论  相似文献   

7.
在当当网上觅书,突然发现有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我欣喜不已. 龙应台的大名,在我,早已如雷贯耳.年少时的我,便以仰视的姿态膜拜她的文字,对她无比敬仰,并一直以为1984年写<野火集>、写<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一定是台湾政界或者新闻界一位铁铮铮的男子.大学时,才知道作者是一位"身躯瘦弱""苍苍白白,忧忧郁郁的,一副纯真无邪模样的文艺少女","却满满的忧国忧民情怀".现在,我更是知道,旅居过欧洲,任教过美国、中国台湾、德国、香港多所大学,曾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她,是很有话语权的评论家.  相似文献   

8.
于唯 《吉林教育》2009,(6):95-95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写的一本关于她的两个孩子成长的散文集。龙应台被称为是“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一般都是万丈豪气的,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是万丈深情。这本书,决不是作家的作秀,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更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做不思索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目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扉页上写的第一句话. 这本书是母亲买给我的.当她把书放到我手里时,我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也并没有马上阅读,因为我认为那会是一部父母诉说亲情有多么伟大、对儿女有多么负责任的大众化作品.  相似文献   

10.
<正>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相似文献   

11.
王庆庆 《江苏教育》2012,(Z1):20-21
作品简介: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相似文献   

12.
美点赏析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客观犀利的风格著称,长于杂文和文学批评,同时她的散文也别具风味,通过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她营造的那一片温馨多情的气氛里,读来口有余甘。这篇小文通过写她与两  相似文献   

13.
经典选段 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写“最难忘的时刻”. 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春节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日子.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14.
龙应台,台湾的一支笔,犀利的笔。对国家,她一腔热忱。对时事,她比一般人敢说敢做。在当今社会,她用文字来暖人心,用怒吼来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知道龙应台是在电视新闻中,听着新闻播报员口中的她,我想当然地以为这个人是个男的,没有任何怀疑。  相似文献   

15.
龙应台是驰名海内外的台湾作家。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龙应台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环境对其写作的刺激与她特有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一天,我在批阅学生日记时,其中一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班上一个叫朱自洁的女生写的,写的是她昨天回家前,因为父母要求的,到英语老师那儿背诵的任务没能完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怪,就自己在书上照老师的笔迹写上“A+”,回家瞒过了父母。可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向父母承认了错误,而父母为此很是生气,于是她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上。日记的最后  相似文献   

17.
方正 《学习之友》2011,(7):40-43
2010年8月1日,台湾作家龙应台应邀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她有关“中国梦”的演讲,她说:“1975年,我23岁,到美国去读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除了功课之外,有机会就去读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结果,龙应台“第一次读到国共内战的部分,第一次知道1927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员的杀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多都是……谎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18.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  相似文献   

19.
比目鱼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作者以一种虚拟的童话形式写出了父母的爱。比目鱼的父母对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终日里陪伴着她,生怕十七岁的她会发生什么不测。比目鱼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可父母还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她。但是,人不是长生不老的,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就是这样离开她的。作者写比目鱼其实是写人的世界,是写人生的快乐不能总是依托在父母身上。父母的爱能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但爱能给予并不能代替,爱还需要自己去创造,否则,爱终究会老死。就像母亲最终会老死一样。作者通过比目鱼的爱的获得和失去或者即将失去,…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女孩,她的父母都擅长写作,而她对作文却曾是八窍通七窍。她有丰富的想像,那么,这也许就是从她父母那儿所得到的遗传,而在写作上的稚拙,我想,这就是变异了。八岁时,父母给她搬来了一本新华字典,让她开始写一篇日记。可她只顾玩,死活不肯写。爸爸狠抽一顿她的屁股。记得,她哭着在日记本的第一页上写下了:我有一个坏爸爸,讨厌的爸爸。后来写日记渐渐由一种任务开始转化为一种兴趣。她每天都在灯下写着一天的喜怒哀乐,欢喜忧愁。在这七年里,她由讨厌作文变得酷爱作文,稚拙的笔调渐渐发展为成熟。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她看见自己的作文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