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文自修》2009,(12):F0004-F0004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创建于2006年,是松江新城区的一所公立全日削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68845m^2,校舍建筑面积37047m^2,绿化面积17898m^2,校园内林木蓊郁,小桥流水,廊亭相接,文化气息浓厚。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多人,教职工160人。  相似文献   

2.
上海农业科普馆松江馆位于素有“土净、水净、气净”三净之称的上海松江现代农业园区五厍示范区内。松江馆共设六个分馆,分别是序馆、综合馆、农具馆、棉纺馆、种子馆和稻作馆,主要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技术等展示松江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蓬勃发展中的松江现代农业,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松江农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使更多的人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  相似文献   

3.
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晚明时期松江地区掀起了修建园林的高潮,这些园林是江南诗性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体现了鲜明的审美自由精神,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园林的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所以它们表现出浓厚的文人趣味和诗画情趣,折射出晚明松江士林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松江电大缺乏外来农民工多样化学习需求调查分析,继续教育支持服务方式缺少灵活性和针对性,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开门办学与送教上门结合,整合现有教学力量与资源,开发适应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冯广宏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6):18-21,29
近年来,古蜀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将近年古蜀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与古蜀传说史迹相拟合,使古蜀社会发展面貌更为清晰,相信对建立新的巴蜀古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明代松江府是江南著名的农业区,也是重要商品经济区,在思想上呈现出开放、兼容和多元的文化特色。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江南松江地区徐光启、李雯、陈子龙为核心的一批开明学者,及其外围的宋应星、李之藻、方以智等实学家共同形成具有明显经济、地域、文化特征的松江学派。在经济上,他们主张农商并重、科技富民,以实现富国强兵;在科技上,他们主张会通中西,提倡“质测实学”,在科技哲学上有了重大突破,并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序幕,形成松江学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开放式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7.
徐莉莉 《文教资料》2011,(25):76-77
松江本身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该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并赋予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以新的内涵,丰富和充实"完好保存"的理念和措施,使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语文,天生就有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有着文化的灵魂。新颁布的《语文课标》的"文化"味也很浓。"文化精  相似文献   

9.
作为东南四大雄郡之一,明代松江的科举臻于极盛,先后涌现了钱福、唐文献和张以诚等三位状元.明代松江三状元才赋秉性虽各有千秋,但亦有不少共同点:在家庭出身方面,皆起于寒微;在科第之路上,皆历尽曲折艰辛;虽中道早逝,但才情品性皆为世之楷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创作中,文化被认为是历史前行的动力,这对于以往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大进步,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人格及行为方式推到了历史的前沿。而若将文化作为唯一维度,忽略政治经济等其他力量的参与,并将现在的一切都推诿给古老历史文化,就有了推卸责任的嫌疑,这是历史散文中需要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古树名木是活文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有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典故,有的反映了某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对于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气象学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必须加强技术研究,以科学方法养护古树名木。古松、古柏与壳斗科的树种如栎、槲等之间有促进和共生作用。可利用这种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松柏类古树周围种植这类植物,促进古树生长。另外,在古松、古柏周围种植一些小的同类树种,由于幼树对外界的同化力强,可以活化土壤,促进古树生长。植物与植物之间,群落与群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植物群…  相似文献   

12.
固原风物传说具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这些传说一方面反映了固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追寻人类发展的历史,探寻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以他的一系列文化历史散文闯进了仓皇无措的文坛。余秋雨的成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转型时期的缩影和投射。因此,从他的作品创作过程的转变就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从人精神的失落与召唤、超越回归、苦旅与冶炼、审美与思辩四个层面审视了余秋雨散中化精神的发源、发展、成熟的过程,剖析了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人关怀、审美美人格的冶炼经历,论述了余氏散本风格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文风极盛的上海市松江二中,续志琦也不是一个会被忽略的名字。那是个和风鼓荡的春日,我站在松江二中那可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以城墙为校门的云间第一楼(云间为松江别称,此城墙原为松江府谯楼,现二中校  相似文献   

16.
明代江南,水忠频仍,地处长江、黄浦江、钱塘江三江交汇之区的松江府地区连年遭遇水灾。松江地方政府除了在长江入海口组织人力、物力加筑堤坝、挖泥填海等持久的浩大工程外,也及时实施了开仓赈贷、蠲免赋税、追逋豪强所欠税粮等许多补救措施,确保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长期繁荣。为此,上海名士顾清的诗文忠实地记录了松江府救灾的种种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我们今天仍可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上海市松江区开展“松江三人行”基层理论宣讲活动,积极动员大学生参与,使其成为宣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成功地、富有创造性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理念。其在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同时,也为高校开展“大思政”视域下的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路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追溯了梁实秋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苦旅,并从描写人性百态和揭示社会人生诸多丑陋现象、“雅舍谈吃”、怀旧之作三个层面归纳了梁实秋散文的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19.
顾行伟 《新读写》2008,(4):58-58
散文是一种性情之作,故也是一种心境之作。所见所闻因心境各异,挥发的性情不同,笔下的文字也就各有其道。 《云间风度》和《遥望远去的历史》,两篇散文写作手法上具有相似的特点,即站在历史的某个空间上,通过时间的跨度,结合作者的感知,倾注感受。这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作者掌握得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西汉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强盛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向上的时代。这种时代精神,在西汉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西汉散文除了具有文体自身的意义和内涵之外,更具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形成了它自身的特有特点。正因如此,我们研究西汉散文,应该将西汉散文的生成看作西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努力从其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对作家主体心态和散文创作的影响来分析西汉散文的生成和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方能阐明西汉散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