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IQ     
艾丽比读书时是个优秀的学生,成绩很好。然而在职业生涯中,她却一直表现平平,许多原来排名在她之后的同学在工作中都表现得比她出色。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国家都不难发现。中国现在也逐渐开始关注“第十名现象”。人们发现在工作中表现最出色的人不一定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而往往是那些成绩稍次,但各方面能力均衡的学生这就涉及了“成功智力”的问题。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作出预测。而“成功智力” 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2.
<正> 1 贯彻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成功智力的重要性杭州小学教师周武发现了"第10名现象":在上小学期间,班里排名前几名的学生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进入社会逐渐从优秀的行列中淡出,而排名在10名左右的孩子后来却表现出色,跻身优秀之列。"第10名现象"说明仅靠学业成绩的高低之分并不能做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学业成绩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推理智力,心理学家斯腾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的目的学习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很早以前,心理学家就对个性与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感兴趣。1908年,Yerkes—Dodson通过实验,发现忧虑与学习效率的曲线关系。这条定律为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公认,而被许多教科书引用;1972年,Entwiste的一项研究更加具体指出,7—13岁儿童,其学习成绩与个性类型有关,内倾型的学生比外倾型的学生成绩优异,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情形恰正相反。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曾对超优的儿童进行跟踪研究,也发现个性与学习成绩存在不可忽  相似文献   

4.
成功智力有些人在学校读书时成绩很好,然而在职业生涯中却表现平平。那些在工作中表现最出色的人不一定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而往往是那些成绩稍次,但各方面能力均衡的学生。这就涉及到“成功智力”问题,人们把它归纳为“第十名现象”。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去和尚庙推…  相似文献   

5.
学习成绩优异与不良的初中生对学业成败原因的自我认识如何,是初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加以了解和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很有限,本文采用美国心理学家维纳(Weiner·B)的归模式(活动成败原因的主观分析)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中学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供点儿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第十名"现象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第十名"现象,是泛指在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部分同学(如在班上10~20名左右的部分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绩出色.相反,那些当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反而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业绩平平(其实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就显现出不如以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上有一个第十名现象,该现象揭示学习成绩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成就远远超过那些成绩处于前几名的尖子生。教育专家分析这一现象后认为: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更注重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更好地发展了综合素质,在以后更能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8.
曾经看过一个作文教学案例,教师要求写一篇题为《我给同学"画"张像》的作文,当时课堂前10分钟流程是这样的:上课开始,在本班四十多名学生里任意选三篇作文,学生读这三篇作文,并猜测这三篇作文描写的是本班哪一名学生,结果没有一名学生猜测出来。教师把作文放在展板上发现一个现象,  相似文献   

9.
曾经看过一个作文教学案例,教师要求写一篇题为《我给同学"画"张像》的作文,当时课堂前10分钟流程是这样的:上课开始,在本班四十多名学生里任意选三篇作文,学生读这三篇作文,并猜测这三篇作文描写的是本班哪一名学生,结果没有一名学生猜测出来。教师把作文放在展板上发现一个现象,  相似文献   

10.
用多元智能的眼光探索音乐教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系统与音乐智能白鹭立雪,行者观鹭,卧者观雪,辨者观白,智者观空。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静止的、单一的观察、逻辑推理或语文能力,除此之外的其余能力都没有显著价值。这种单向度的智力观可以解释学生成绩的高低,但并不能揭示为什么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其后来所产生工作成就不成正比。曾有人发现了“NO.6”现象,即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为第六名到第十二名的学习者日后往往会取得较高的成就。诸如此类学习智能与实践品质的错位现象吸引了很多学者对此展开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  相似文献   

11.
林小霞 《教师》2011,(14):86-87
作家刘青说:"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孩子进入初中,标志着他们跨入一个新的生活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但实践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衔接。  相似文献   

12.
张中立 《考试周刊》2012,(57):10-11
从IQ到EQ再到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无疑是人对自身认识的质的飞跃,而这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在IQ时代,我们经常会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不聪明,智能低下、不可能成才。在EQ时代,我们发现成才的学生往往是班里十名左右的学生,甚至还有些是不可思议的"差"学生。找原因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可能EQ高。于是全国各行各业都大肆赞美EQ,相关培训铺天盖地,但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3.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10,(12):56-56
老师的评语 每到期末考试完毕,学校都要为每个学生写评语,学习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同学的评语就不必说了,什么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优异等,可对于成绩总是排在最后一名的学生的评语,  相似文献   

14.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他参加了一个小学学生聚会(周武曾任该班班末任)。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沉思.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时间对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学生初中学习数学的最后阶段,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中考的成绩.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随着复习的深入,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们把制约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因素称为学习上的"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家认为:认知领域就是智力活动因素;情感领域就是非智力活动因素。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而且要重视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意识、兴趣、动机)。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四化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资料表明: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较小,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优异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因素相差不大。而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素  相似文献   

17.
赵青柏 《考试周刊》2012,(3):129-130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初中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现象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发现:开学初始,没有排定座位而让学生暂时自由选择时,往往那些活泼自信的学生会坐在前面或中间,而那些调皮捣蛋和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选择后面或两边。这说明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与心理因素有关,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学生对座位的选择与学生的个性、学习成绩、对课堂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 ,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 ,他参加了一个小学时代的同学聚会 ,(周武当时任该班班主任 )。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 ,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 ,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 ,相反 ,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 ,让周武陷入了沉思 ,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的跟踪记录 ,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 ,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时,经常会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恶性循环。本文就如何让学生重拾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心态,改变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