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喜欢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保持指导性的同时,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的因素”注入到经济新闻中去。所谓“人的因素”,就是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要改变干巴巴的数字堆砌、工作简报、成就回顾等写作方法,而要把人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写;在题材选择中,要尽可能选择与人(读者)有关的内容来写。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报道中要有人我国新闻界一直提倡“新闻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报道里写人并不是专门报道人物,而是在报道中加进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去写报道,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报道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3.
我们目前的许多经济新闻,未能反映人物的思想、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往往是“数字加例子”,材料罗列,枯燥无味。如何使经济新闻走出困境,结合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我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面向人民群众写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要克服“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的倾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充分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相互关系,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善于在经济生活中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沈芸 《新闻实践》2006,(10):50-51
经济新闻创新的空间十分广阔,但创新的难度也十分大,经济报道容易被经济部门的工作牵着走,容易陷入“概念 数字 例子”的模式。在办报实践中,钱江晚报提出了“赋于经济报道人文关怀、大众情怀”的办报理念。为了让这样的理念具体化、生动化,我们比以往更加重视经济人物报道,让经济活动中的人活起来,在经济报道中写出人的活动与感情,探索出了一条以“人化”叙述做活做强经济新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所着力的重点去写、去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系过去围绕“热点”抓新闻的经验,我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到基层采访,做好“有心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去采访。在采访中,我每接触一个人,或是正式采访。或是闲聊,每时每地都要充分发挥新闻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去“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众多的经济新闻中,可读性强、读者满意的经济新闻却不多.究其原因则是传统经济新闻写作模式在作祟.传统的经济新闻写作往往是"经济术语+数字+新闻事件",或是"生产过程+生产措施+生产效益".这样,给人一副枯燥、呆板、生硬、乏味的面孔,造成"业外人看不懂,业内人不愿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报道课题。那么,我们的报道怎样才能写活,让读者、听众喜闻乐见呢? 笔者认为,经济新闻要写活,关键要着眼于人,要从人的角度人手,写出这件事和人们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提经济新闻,一些人总把它与“枯燥”划等号。其实经济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枯燥是因为报道没有着眼于经济生活的主体——人。1992年,美国《费城问询报》一组题为《美国,哪儿出毛病了?》的经济报道刊出后,读者纷纷要求重印,报社重印37.5万份  相似文献   

9.
毋庸讳言,由于受报道对象本身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深奥,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由抽象深奥变得生动具体、枯燥乏味变成清新活泼,唤起读者的“新闻欲”,“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经济新闻中的情采和笔墨。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学手法巧妙地运用利经济新闻稿件的写作之中,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情采飞扬,就自然会吸引读者。现就笔者平时所涉猎的一些精彩的经济报道,谈谈文学手法在经济新闻中运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业务改革的重点。根据实践经验,对人大、政协等重要会议以外的一般性会议,通常采取的原则是:尽量精简,努力写好。即:没有必要报道的会议,坚决不报;某些内容有新闻价值,那就“跳出会议写新闻”,只讲实质性问题,不提会议,或是作为“新闻根摒”、“消息来源”带上一笔;对于一些必须报道的庆祝性、纪念性会议,则力争创新、写好。“跳出会议写新闻”是大家熟知的作法。《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北京市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大实话。正因为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写新闻时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怎样写他们才能看得懂,还爱看.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并投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写出的新闻读者不是看不懂,不愿看,就是看后产生费解或误解。这样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有则报道武陟县工商银行实行“挖贷挂钩”搞活资金的消息,对“挖贷挂钩”只字未作解释,就大讲其取得的成绩。这就使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因为成绩是根据经验来的,如果读者对“挖贷挂钩”还不知是什么意思,怎能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12.
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究其原因,很多经济新闻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有人概括这样一个公式:领导作用+业务活动+效益数字=经济新闻。 从“工作角度”写新闻,新闻味不足,读者不买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价值取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经济新闻中存在价值得不到准确定位、价值取向单一的倾向,弱化了经济报道的作用。应当认识经济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特殊性,扬长避短,拓展经济新闻的内涵与外延,开掘和提升经济新闻的价值。经济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途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选择突破:从人与经济的联系中去表现经济,体现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这个主题;报道重点由对一般生产过程的描述转到重点对生产关系的描述,揭示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从生活层面去写经济,使经济新闻变得丰富多彩;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难释疑,排除阻力,促使经济得以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正文 《新闻世界》2013,(10):50-51
党报的经济报道作为党报新闻产品的重要构成之一,落脚点在于为百姓提供有用有趣的经济信息服务。这就需要以百姓视角去关注经济生活中的本地人和本地事。报道要以人为本,从百姓关注出发,积极创新报道方式,下移视线,放低身段,善用数字,写人见事。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受众爱看、有用的新闻,才能赢得读者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经济报道”,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立即会想到“观点+例子+数字”。正是在这种旧观念的影响下,“经济报道”也因此成了枯燥乏味新闻的代名词。但是从记者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经验来看,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妙趣横生、引入人胜。现在在国内发行的多份经济类专业媒体中,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一类报道题材。那么,怎样让经济新闻变得有份量、有看点、有读者缘?笔者认为,作为第一线的新闻记者,应义不容辞地深入到市场中去,去“钻”市场。只有“钻”市场,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发现、提供、采写出带有指导价值的经济新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经济新闻角度的个性化、形式的生动化、语言的平民化,赋予经济新闻生动、鲜活的特性,使经济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一些,深刻一些,受看一些?我认为,这应当解决三个问题。一、面向广大读者产品要讲按需生产,组织货源要讲对路。工农兵学商,各方面的人每天都要看报纸,记者写报道,思想上一定要有群众观点,一定要想到读者对象,注意宣传效果。去年以来,在人民日报上,在新华社播发的稿件中,在一些省、市报刊上,我们读到了不少精采的经济报道,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分析这些好的经济报道的特点是,认真地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新闻中,问题新闻往往最能抓住读者关心的热点,引起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共鸣。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也正是从问题入手挖掘出来的。所谓抓问题,并不是专指批评报道,也并不都是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它可以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剖析、探讨,或是对新事物的产生提出某些新的见解。如果遇到问题绕道走,就当不了记者,写不出新闻。我自己的体会是:要看准问题追着走。一要看准问题苗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人情债”的问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干枯乏味。干巴巴的数据、干巴巴的措施,还有让人似懂非懂的经济术语,让人看了打磕睡。长期以来许多读者对我们各类报纸的经济报道颇有微词。 经济新闻与美能不能“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应该尽量将其写成美文。让读者坐得下、读得进,在阅读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