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一种“跟风盲从”现象。看到人家扩大办学规模,另建新校区,自己也坐不住了,也通过种种努力,“辟址扩容”,增招学生;看到人家申报较高层次的“规格”头衔,自己也硬挺着脊梁申报;看到人家搞校庆,自己也觉得自己“历史悠久”,也得庆贺。如此等等,颇有“春花赶趟”、“夏雨连注”之势。这些现象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是否都合适呢?  相似文献   

2.
“我”和“自己”都是人称代词。从意义上说,“我”是说话人称自己,“自己”有时也指说话人本身,所以,容易把“自己”和“我”混同起来。实际上,“自己”和“我”的用法及意义是有不同的。“自己”的主要用法是复指主语。换句话说,“自己”经常出现在主语的后面,代替主语。如果主语是“我”、“自己”就是指的“我”。如:“……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海上日出》)如果主语是“你”,后面出现的“自己”就是指的  相似文献   

3.
文末用反问句“保护自己的同时不也失去了自己吗”点化“伞”的故事。“伞”承载了“不能因保护自己而失去自己”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变得随意起来。近两年“老板”一词很是当道,成了很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对自己导师的称呼。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历史似乎并不短,起先是理工科研究生们这样称呼自己的导师,后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也跟上了这趟时髦;最初只有部分个性活跃的研究生公开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后来那些沉稳、谨慎、思想“上进”的研究生也在私下交谈中称起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来。“老板”称呼的风行,迅速挤占了“先生”、“导师”、“教授”、“老师”之类称…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把“不能自已”读成“不能自己”,甚至一些公开出版的书籍也把他们印错了。这是不解其意或粗心造成的。自己的“自”是自身的意思,“己”也是自身的意思。“自己”是同义并列关系的代词。自己的“自”是自身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自已”是偏正合成的动词,“不能自已”是自己不能使自  相似文献   

6.
别里科夫竭力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在穿着、用具、生活习惯方面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怕与外界接触,伤害了自己;而且在思想上也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生怕越雷池一步。别里科夫生活在双重“套子”里,他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他为虎作伥,自觉地充当沙皇专制  相似文献   

7.
相信自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但丁的名言。相信自己,向来是成功的前提。苏格拉底的助手就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让苏格拉底抱着遗憾去世,自己也因此永远失去了机会。可是,一味地相信自己,就真的可以成功,自信才是真理吗?我的答案是:不!相信自己固然重要,可是一味地“走自己的路”,将别人的劝诫、提醒抛之脑后,就算误入歧途,也这么走下去,岂不是更加耽误了自己吗?古语云:“从谏如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不会迷失方向”。可见,相信自己并不是惟一的真理,走自己的路,并不是要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所以,我…  相似文献   

8.
勿忘“我”     
时下,社会上流行一种“病”,那就是“忘我”。这种“病”的“临床”表现为赶时髦、随大流。具体表现在:看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别人怎么样,自己便怎么样。至于有些东西,明明自己喜欢,怕别人说过时,而不敢喜欢;有些东西,明明自己不爱,然而为了显示自己时髦,也只得随喜随悲了;明明自已不愿做的事,因大伙都在做,也跟着糊里糊涂地做了。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岁的志霆学会自己穿衣、脱衣、穿鞋等等,有时这些事情他想要你替他做,你只要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便自己做了。可是有时候,你要他帮你拿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也会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来“教育”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孩  相似文献   

10.
“我”和“自己”都是代词,一般是称代自己。可是在一些时候,“自己”并不等于“我”。主要区别有以下两方面: 一、“自己”多复指前面已出现的人或物。如: 1.瓶子不会自己倒下来,准是有人碰了它。 2.责任由他自己承担。 二、“自己”可以泛指句中未出现的某个主体。如: 1.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当主语不是第一人称,而后面要用一人称“我”时,必须写“我”,不能用“自己”代替,否则就会指代不明确。如: 1.今天上课时,老师表扬了自己。 2.他帮了自己那么多忙,连水也没喝一口。 这两句中,“…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有句名言,“人以他人为地狱”,其精辟之处是概括了世界对个体的影响——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看到”自己的,既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异化出他人画出的地狱般的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肯定,变成美好而智慧的自己。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人以他人为天堂”。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岁的志霆学会自己穿衣、脱衣、穿鞋等等,有时这些事情他想要你替他做,你只要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便自己做了。可是有时候,你要他帮你拿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也会用“自己  相似文献   

13.
破墙为门     
常听到同窗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发此类感慨的仁兄,总认为自己四周都是铜墙铁壁,束缚了自己,使别人不能发现自己,也使自己无用武之地。是吗?不是。我认为这“铜墙铁壁”不是社会、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既然认为自己无用武之地,为什么不破墙为门,到外面施展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为什么不破墙为门,去迎接属于自己的“伯乐”呢?所以,“铜墙铁壁”是你自己心中的“墙”,只要敢于打破常规,破墙为门,那么“墙”也无所谓墙了。因此,要敢于“破墙为门”。敢于破墙为门的人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机遇无时不在,有时可能就只…  相似文献   

14.
每天我一回到家,便会说:“宝贝啊!今天听话不听话呀?这时,他便“嘻嘻”地笑了起来。他有像白雪般的肤色,像红苹果般的脸儿,人见人爱。还有他那又圆又大的眼睛,迷死人了。我这“宝贝”呀,看见了自己的亲人笑时,自己也笑了起来;看见他们哭时,自己也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悟透自己     
人生在世,和“自己”相处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往往悟不透“自己”。人生走上坡路时,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能垂手可得,甚至把运气和机遇也看做自己身价的一部分而喜不自胜。人在不得意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过低,把困难和不利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把安分守己、与世无争误认为有自知之明,而实际上往往被怯懦的面具窒息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家长们好像都邀好了似的,吴吞天的家长逼着他参加,段晶晶的妈妈早就签好名了,大侠金子光也非常顺利地从爸爸妈妈那儿拿到了“通行证”。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非常洒脱地说:“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啊,生存能力太差了。昨天我还在报纸上看到,一名重点高中的新生,因为不会自己洗衣服,不会自己叠被子,什么事也干不了,刚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又背着包裹自己回去了,多可惜呀!好不容易考上了重点高中……”“有什么了不起的,”爸爸也举出例证,“有一名大学生,因为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受不了周围同学的嘲笑,一气之下自杀了。”“…  相似文献   

17.
曾子说:“吾每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自省的深入,即便如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永远看不见的盲点,正如文中所言:没有哪个活人能直接见到自己的背部。换个角度看自己,也即以人为镜,从别人身上看自己的不足,这样也许更能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起来。我一直很欣赏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准确而深刻地说明了这样的哲理:人往往难以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因为自己身处其中。我们需要时常换个角度来看自己,或是通过“外人”来了解自己。这能使我们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的东西。谁都不能说对自己或是对自己的小环境了如指掌。平时的行为习惯可能掩盖了许多东西,这些“暗处”的东西可能无害于己,也可能有隐患,也可能是“陷阱”。譬如学习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相似文献   

18.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再次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角”,经过预习,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经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熟悉,理解更深入。有效的预习使我们的“课堂生成”也将会更精彩。  相似文献   

19.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整个哲学发展历程的主题。“认识你自己”确立了人类的历史主体性,使哲学能够正确评估人类自己,培养人类的“自我意识”,这对哲学和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口中传出一句话:“任何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原谅自己。”从小到大也不知犯了多少错,有些事对和错只有一线之差,错犯多了渐渐学会原谅自己,不去和自己过不去。但人总在改变,有时也会发生几件让人不能原谅自己的事。记得父亲“驻扎”在杭州一年半后,我和妈妈作为“后续部队”举家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