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法”有两种俄译文;一种由李普什次(Е.Э.Лцпщиц)译出,刊在“拜占庭社会经济史文献汇编”,莫斯科,1953年,页103--108。另一种译文,见格拉青斯基编“中世纪史文献”卷一,莫斯科,1953年,页190--198。本译文是根据前者重译,但是遇有出入很大的条文,则根据后者加注,以资比较。拜占庭封建关系进展的过程,是从第七世纪中期延续到十一世纪末期。这一时期可分成两个阶段:(1)从第七世纪中期到第九世纪中期,即自由农村公社占优势的阶段,当时封建制度还只是在形成的阶段,封建贵族政权还没有十分巩固,足以消灭自由农村公社;(2)从第九世纪到第十一世纪末期,即封建关系充分发展的阶段,那时,封建关系已成为拜占庭的统治制度。拜占庭的农村公社维持得比较久长,反抗大领主的掠夺,也比较有力。其原因是,当拜占庭农村公社正在开始崩溃的时候,斯拉夫部族侵入,定居于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带来了自由农村公社制度;这有助于当地农村公社的维持和巩固。所以,农村公社成为第七世纪到第九世纪时期的拜占庭农村经济生活的基本形式。下引“农业法”并不是一种由政府制定的法律,而是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关于农村公社的习惯法;它的出现时期约在第八世纪中期(也许在第八世纪后半期)。它是关于第七——九世纪拜占庭土地关系史的最重要资料,反映出拜占庭农村公社的生活情况,从这里可看出耕地是在公社的自由农民手里,所有未分“公地”和磨坊仍属于公社所有。农村间发生疆界争执时,公社出面进行诉讼。同时,农民有交换份地之权。土地所有者不得拆除别人在其土地上所建造的房屋。土地在收获之后,可作为牧场。另一方面,在公社里农民阶级已开始瓦解,财产已不平等。有些农民由于无力耕种而放弃自己的份地,有些农民耕种别人的土地,向土地所有者缴纳什一税。同时公社的富裕农民不仅有牲畜、劳动工具,而且有奴隶。此外,农业法中还列举各色各样的违法处分和罚款。从这法典中我们也可找到关于拜占庭农村广泛流行的谷物种植、葡萄园、园艺和畜牧等等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控制人口和增加赋税的需要,促使户籍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书社组织是一个具有一定人口和方域土地的地缘编组单位,又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单位,最早的户籍制度就是由书社组织的人口统计功能转化而来。战国时期户籍制度迅速发展,楚简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楚国通过登记人口来统计民数,区分身份来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承担不同赋役的相关材料。通过对户籍的管理来实现社会控制,证明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拙作《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奴隶制度的论述》(以下简称《奴隶制度》)一文已经阐明;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是一种局部的特殊现象;从原始共产制向封建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封建制度的早期阶段,则存在着农村公社和土地的国家所有制,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制度的一种以农村公社和土地国有制为特征的早期形  相似文献   

4.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说齐宣王行王道时所说的话。全文是:“无伤也,是万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的这番话是在他指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矛盾行为后,对于齐宣王疑惑自己的行为心理而发出“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的疑问的解答。孟子这番解答,说得很含蓄、婉转。它的意思是:你(齐宣王)所以不忍杀牛,是因看到了牛“觳觫”,因而刺激了你的“不忍”之心,不愿其死;你所以以羊换牛,是因为羊没有表现出将死的“觳  相似文献   

5.
五、战国秦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西周的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在名义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保留着周天子的最高土地所有权,也可以说是“土地国有制”;但实际上,“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领主的权力也是很大的;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制的私有性也逐步加强。从格伯殷、卫盉、五祀卫鼎等青铜器铭文看来,在西周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耕地的抵押、典当关系。《诗径·瞻卬》:“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也说明当时争夺土地劳动人手的剧烈。《左传》中有许多“赏田”、“夺田”、“争田”、“取田”的记载,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落,周天子对土地的控制权已经削弱。诸侯卿大夫的权力越来越大,“私邑”、“私田”、“私土”公然与“王田”、“公邑”、  相似文献   

6.
一、井田制相传井田制度是西周时代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因此,了解井田制度对于了解西周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都有重要意义。虽然二千多年来,学术界关于井田制度本身的论说纷纭,矛盾和谬误很多,但是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井田制无非是古代的一种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古代史的研究表明,农村公社“是所有民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现象”①,是古代世界普遍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形式,中  相似文献   

7.
“师說”解     
年过五十的老先生,大概总讀过韓愈的“师說”。这篇文章里很有几句话值得今天当老师和学生的想一想。例如他說: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賢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韓愈的原意,是因为自己接受了门徒,为了抵制当时舆論的非議,所以写这篇文章自解。他的意思是說,自己虽是作了先生,并不一定样样贤于弟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但不是任何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本意中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某些阶段和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无论是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还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相关文献,马克思均没有提出“跨越”的思想,只是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思考和酝酿。“跨越”是指俄国在落后的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不经过”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通过其他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周代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是从《诗经·豳风·东山》写战士那样留恋自己的荒凉的故乡和破陋的家庭,《诗经·周颂》的《载芟》和《良耒吕》写农妇送饭给农夫吃的情况看,这时代有一部分农夫应该是有自己的家庭和经济的,和一般奴隶不同。这种生产关系,比商代来得进步,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剥削阶级的财富的积累,统治者的生活逐层腐化,周初的土地、政权的分封秩序逐渐动摇,封国和土地的兼并渐演渐烈。到了春秋时期,领主(或奴隶主)的土地世袭制度开始向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转化了,所以《左传》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鲁国“初税亩”,鲁昭公四年(前538)郑国“作丘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鲁国“用田赋”。经济基础开始变化,作为上层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的血族组织(主要是宗族)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同一时期一般劳动人民,或者说平民的血族组织及其存在方式却很少触及,大都认为平民除了个体家庭或农村公社之外,是没有什么血族组织可言的①.如孙作云先生说:“在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社会活动单位是‘宗族',不是家庭.反之,在劳动人民方面,无封地,因而也就无宗族,他们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受奴役的”②.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晚年马克恩所得出的重要结论,现实社会主义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可以跨过“卡夫丁峡谷”,但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不能超越商晶经济。必须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成就,否则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2.
理清马克思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准确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有益的。在马克思的学术生涯中,早期主要侧重于逻辑思辨的方法,将印度和俄国等的农村公社视为原始公有制的遗存并推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即公社土地公有制。晚年则侧重于经验实证的方法,应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成果对原始社会史和农村公社进行实证研究,使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定义的公社土地公有制和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组织联系起来,科学揭示了人类早期社会从氏族公社到农村公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最终完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3.
问:中学历史课本为反映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包括由此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曾举我国古代冶铁业史料数则为例。从冶铁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认识这些史料,有何等意义? 答:教材叙述古代冶铁只用寥寥数语,但所举都是古代冶铁史上的典型事例,如春秋后期出现的生铁冶炼技术,战国的鼓风皮囊,东汉的“水排”等等都曾领先世界。历史教学中若能适当从科技史的角度作些分析、介绍,会有助于中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并且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甚至还能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农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旧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火耕”阶段;二是新石器时代“石器锄耕”的“耜耕”阶段:三是铁器时代的“铁犁牛耕”阶段。“铁犁牛耕”方式的出现和应用是古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是古代人类把冶铁技术、畜力资源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标志,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晚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东方社会,认为农村公社的长期存在是东方社会的特质。农村公社存在的根源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农村公社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所包含的集体经济成分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的农村公社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诺族,原称基诺人,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公社,约有九千人左右。解放时,基诺族基本上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主要靠“刀耕火种”。对青少年的教育,主要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实践中进行,没有专门的教育机关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没有文字和课本。那时,人们为了把做过的事情和必要的数字记下来,唯一的办法是“刻木记事”。  相似文献   

19.
经过反复思考,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农村公社如何达到高度发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恩格斯研究表明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通过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在理论依据上是相同的,他们的研究起点不同,他们这一思想对指导生产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图书介绍     
在我国,铁器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已推广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秦汉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已基本完成了铁器化过程。汉代的冶铁技术又有新的发展,不仅出现了各种冶铁炉,还使用了耐火材料和鼓风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