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剖析影响高校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意识性因素基础上,阐述了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人性基础和社会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实际效能,以总结经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目前,就德育效能问题,作者对我省的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一次调查.被调查的对象包括校长、书记、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德育干事及部分教师和学生.这里谈谈调查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孔争和 《培训与研究》2001,18(3):48-52,40
本文主要阐述道德需要的含义、动力、功能、层次性特征,弄清这些问题对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都很重视德育工作,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然而,重视德育并不等于就能抓好德育。静心考察一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尽管花费了不少精力和物力,但德育“低效”的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小学生而言,仍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双重人格。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在教师面前,表现很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遵守纪律、是非分明。但是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任性、自私、追求享乐、害怕困难,甚至不可理喻。二是言行分离。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的头头是道,实际表现却很差。批评别人,振振有词;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社会的人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件就是道德,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康德)。因此,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历来是教育的中心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及党中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略中都明确了德育的首要和中心地位,培养  相似文献   

8.
9.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要从德育的定位、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真正能够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照德育自身的规律办事,从而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0.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从分析高校德育现状及其相对失效的致因入手,提出了高校德育必须拓展目标、更新内容、变革模式、改进方法、优化环境等的理论构想,以加强物改善高校德育的功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13.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宏观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工作环境复杂化、工作对象个性化和工作方式滞后化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提高队伍素质,健全保障机制;拓宽工作渠道,改进工作方式。同时,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义与利、先进性与广泛性、法制他律与道德自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必须更加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然而由于新道德理论建设深度不够,高校道德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同时德育内容和德育理念过于单一,德育模式苍白、无力,使目前高校学生在道德上虽然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上要求上进、求知欲强、个人意识明显、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他们的政治信仰具有不稳定性、有很强的功利性、轻道德素质的提高、集体意识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因此要求高校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上应该做到目标上有层次性、对象上有针对性、手段上有多样性、内容上有整合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智慧是一种通达的智慧,是道德境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实践智慧。在德育中,德育目标应定位于主体道德智慧的培养,是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道德问题的具有高尚道德人格、拥有高度道德智慧、依靠高度的道德智慧获得最大人生幸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和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吕福源用了三句话来概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这就是: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杨叔子认为,这些都源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己不严格”。显然,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完成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其症结在于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从定位到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倒置现象”。  相似文献   

17.
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明确德育概念,认清德育关注生命成长的功能.建构多层次的教育目标.把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选择生活化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道德规范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不足表现在社会的道德需要和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足,它们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增强道德需要必须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和社会的道德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出现了教学和德育脱节、学习与行为不一致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在德育这个最需要唤醒主体自觉的领域里,却无视学生的主体自觉,从而导致对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轻视,导致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品德心理实际的背离,加剧了学生对德育的顽强的疏远性。不研究学生品德的内化规律,不注重发扬学生的内省精神,学生的精神动力系统因此而沉睡,是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