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怎样才能抓住新闻呢?我搞通讯报道工作20多年来,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就是要有时间观念。新闻贵在新,一旦抓住新闻线索就要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去分秒必争。我刚搞通讯报道那一阵儿,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好的一个新闻报道内容,刚刚采写完毕,或者是刚刚从邮局发出去,相似内容的稿件已经见报  相似文献   

2.
赵锋 《新闻世界》2000,(9):26-26,42
  相似文献   

3.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在这次各新闻媒体的新闻会战中,人民日报给读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号外》,一份包含多篇独家、权威内容的《特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参与此次采访报道的几位同志撰写体会文章。感谢他们以自己的采访实践,展现了党报记者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奥成功,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报道这一特大喜讯,许多报纸使出浑身解数,出版发送“申奥号外”,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和极强的新闻敏感。可有一些媒体的具体做法明显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首都某报的“号外”提前一天多就印好了。12  相似文献   

5.
—年前的这个时候,“运七飞机安全飞行双十五万庆祝大会”在中南海举行,我作为一家企业报的记者,很幸运地在中南海里抢到了新闻。现在回忆起那弯弯曲曲、颇为艰难的采写过程,颇觉韵味无穷——1991年2月上旬,我应航空航天部新闻处之召,进  相似文献   

6.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7.
虽然这是旧闻,我却仍然想从这里谈起,因为它给我留下的新鲜感是那样隽永: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在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开幕的第一天,中国神枪手许海峰以五百六十六环的成绩夺得了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宣告中国在奥运史上“零的纪录”被一举突破。许海峰射出最后一发子弹是当地时间十一点十分,十二点零五分,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抢新闻”成了贬义词。一提“抢新闻”,往往同不择手段、“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作风”联在一起。报上出现了失实报道,领导会批评:“谁叫你们抢新闻的?!”甚至连一些新闻学词典一面肯定“抢新闻是与新闻报道的时效观念的形成与加强分不开的,另一面也认为:“由于片面求快抢快,记者采访往往草率从事因事实不准确而毁及报纸声誉的情况也随之出现。” (注)一句话,“抢新闻”在相当一部份同志的眼里是个不祥之物,工作中常常忌讳它。  相似文献   

9.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报道,我第一次领略到“抢”新闻的感觉。博鳌亚洲论坛筹委会和成立大会虽然为期只有两天,新华社参与报道的字记只有6个人,但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别的稿件,这些稿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快,大部分抢在海内外媒体之前。新华网因新闻既多又快,成为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内外媒体都盯着“新华网”下载稿件编发新闻。  相似文献   

10.
对于已有耳闻、已从其它渠道获悉或已接到新闻发布会通知的待发生新闻,是等待通过正规渠道确切发布还是迅速抢发?等待新闻的确切发布,意味着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往往会使报道在时间上落于他人之后,处于被动境地;而在第一时间抢发,又担心引起相关部门不满,更重要的是怕"抢出问题"--由于没有得到最详实的材料,新闻事实变数大,新闻由头也无法确证,很可能因抢发而失实。  相似文献   

11.
12.
贺永泉 《军事记者》2006,(12):58-58
刚搞新闻时,常听“老革命”讲,新闻是“抢”出来的,我却不以为然。后来经过一些事情后,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今年7月24日下午16时,我像往常一样正上着班,司令部李参谋问我:“你没去处突呀?沐川县发生劫持人质事件,中队出动官兵去处置,支队副参谋长和作训股长已经赶去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在问话,而是在告诉我一个信息。我立即打电话询问副参谋长,他告之已经到了半路。是到现场去还是不去?我没有半点犹豫,立即向车场值班室要了车。乐山城区离沐川县城80公里,途中要过两个县和一条河,河上的桥正在维修,人员和车辆要靠船渡过往。一路上,车子…  相似文献   

13.
14.
新闻就是新闻,大家奋起而抢,重要的新闻谁先抢到并发出去往往就是头条。因为头条先声夺人,先睹为快,所以新闻界最为注重的是“抢”或者“抓”头条。头条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一件事情发生发展到了可以引发社会关注的地步,那可能就是人们要“抢”的新闻了.既然要格才能得到,想必是有分量、有重大价值的事,否则有谁会去白费精力。小时候在农村,一听说“抢”,就知道或旱或涝,需要抢种或是抢收,否则温饱就会大受影响,那“抢”的意义出于实际和必须。我对于新闻这“抢”总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常畅想那“抢”是在一种什么情景下开…  相似文献   

15.
在悉尼奥运会上采访,记者分成“五等”。 第一等记者是组委会的官方记者,他们可以到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场边进行采访;第二等记者是买了组委会转播权的美国NBC电视网的记者。每一次运动员比赛结束后,他们有权把运动员拉到他们的摄像机面前,进行独家专访;第三等是购买了采访权的国家电视台记者,比如我国  相似文献   

16.
好新闻说来就来: 饭桌上听到美飞行员寻50年前救命 恩人的事 好新闻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什么“可预见性”可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新闻,第一反应应该是“抢”,否则,好新闻可能会擦身而过。 我从1981年开始写新闻,1984年调入杭州日报。10多年来我当过农村部记者、群工部记者、政法部记者,1992年10月调入文汇报,成了驻地记者。多元化的新闻采访线路使我有机会交了一大批对新闻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知道我的电话,经常到我家串门,带给我无穷的新闻线索。当然,我自己也无时无刻地在寻找新闻线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线索,我的第一反应是掂分  相似文献   

17.
“两会”记者抢新闻速写万京华/方小翔又是一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据报道,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计2100余名,人数超过往届。有关媒体曾经做过一个对比,1992年3月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不到1000人,1993年...  相似文献   

18.
倪德钰 《新闻窗》2006,(6):28-29
新闻是媒介的命脉,从诞生的那天起,媒介就开始了对新闻的追逐。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媒介为了获得最新的独家新闻,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八般武艺都使尽了。而记者为了完成任务,也常常做出许多有违常理之事:对被访者进行围困阻截、抢新闻不顾及被访者的心灵伤害、违背道德,以伤害他人为获取新闻的前提、为获得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而罔顾他人人身安全、为获得独家新闻侵权偷窥、追求轰动效应,对新闻真实性缺乏调杏.甚至恣意造假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新闻爱好者,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会同记者抢发新闻。 今年7月22日,党中央关于取缔“法轮功”的决定下发后,全国各地都在揭批“法轮功”,各地大小报社记者也在寻觅“法轮功”致死致残的事例。新闻敏感使我想起我矿一女工,因患红斑狼疮病,在药物基本控制的情况下,轻信练“法轮功”不吃药能治病,就开始练“法轮功”,不听丈夫劝阻,私自停药半年之久,而引发肾衰竭不治而亡。我当晚就对其丈夫进行采访,听着她丈夫讨李洪志的控诉和失去亲人的悲痛,我的心情也很沉重,决心要把此事尽快报道出去,引起练功者的觉醒。我当晚就把采访的内容用电话告知厂宣传科柴光磊同志,柴光磊同志连夜整理成文,第二天一早用传真发往报社。谁知这一天就有一些消息灵通的记者前来采访,当听说我们已采访过,稿子已发往报社后,自叹来之晚矣。我暗自庆幸,真是抢得及时。不久《中国石油报》以一个受害者丈夫对“法轮功”的控诉为题,刊发了这篇新闻。这篇抢来的新闻,对我矿练“法轮功”者教育很大,都认为此稿报道及时,宣传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子媒体的兴起,传播方式方法的提速及“第五种媒体”——手机短信的普遍使用.尤其是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的同步反映.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时间概念,有人便提出“新闻是能引起人们关注的真实事件的及时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