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文学传统悲剧凡事总以“大团圆”为结局,反映着人们对诸事的美好的善良的愿望,这种结局和愿望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五·四”时期,由于外来思潮的不断涌入,国内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中国传统悲剧为之一变,以反“大团圆”为特征,“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悲剧创作盛极一时。这种文学现象是与中国社会对文学的要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悲剧以“大团圆”结局为其主要特征,这与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和外来思潮的不断涌入,在文艺思想上以反传统为主,以冲突美代替了和谐美,一大批以反“大团圆”为特征的作品出现,实现了悲剧观念的转变,悲剧人物与传统悲剧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元杂剧悲剧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有四个:古代阴阳气论的影响,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和元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悲剧从诞生到发展,从结局上来说:一直延续了“大团圆”的结局模式。造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最终原因就在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美学所提倡的“无事”之义,以及庸俗市民意识对戏剧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关于悲剧的阐释,明显地分前后两期,前期以梁廷楠、黄启太为代表,他们以《桃花扇》、《西厢记》为研究对象,对悲剧探讨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戏剧结局的诗意联想之中,后期一是以蒋智由为代表,主要从中外戏剧的比较中,倡言悲剧有益于社会的强大感染力,认为我国戏剧界的最大缺撼是于缺少震撼人心的悲剧,提倡创作“陶写英雄之力”的悲剧,以传达民族蒙难时期悲壮的美感;另一代表是王国维,他在引进西方悲剧观念时,汲取了叔本华哲学思想中的悲观主义,体现出了对人生乃至生命价值的近代思考。近代对悲剧观的探讨,不但对于悲剧规范-类型的建立有意义,还对传统的戏剧模式和戏剧精神,特别是传统人生观念和戏剧结构的“圆形意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不同,多以团圆作结.其团圆的结局呈现出两个特点:“虚幻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因素有: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佛家的三世轮回观念,道家的成仙得道观念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戏曲小说中存在着虚假的“团圆主义”即“大团圆”的结局,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单一陈旧的模式。“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之后,现代作家们对之进行了批判,在创作实践上,很多作品都描绘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场面。但到了40年代的解放区,创作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光明的结局,都是以喜剧收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在解放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结束了悲剧的时代,迎来了喜剧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西悲剧善恶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多属于世俗伦理模式,在对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的坚决拒斥中实现善恶分明的意图。古希腊悲剧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虽然也讲求善恶分明的原则,但她们所包孕的内容几乎没有中国古典悲剧那样强烈的伦理色彩。西方现代悲剧更是大异其趣,否弃颠覆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致使善恶界限趋向模糊,却对更高层面上的真、善、美执著的追求。中西悲剧善恶观念的差异,昭示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悲剧所表现的,无论是人与命运冲突也好,人与意志冲突也好,人与社会冲突也好,还是人性与理性冲突也好,常常含蕴一种哲学主题,追求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寻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而“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真正改变了“先离后合”、“始乱终亨”、“曲终奏雅”、“生旦团圆”的中国传统悲剧结局。作家们深入人生和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人在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从而激发人们改造社会、改造人生。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典戏剧贯有的“大团圆”的人为结局。他不满足于单纯地叙述悲剧情节和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是借鉴了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创作理念,以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对悲剧意识的建构。他设置了距离感来淡化悲剧发生的时间、空间,以加大悲剧的涵病因同,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巧妙地结合,并把观众或读的情感与理智内在地融汇为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