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光明天使》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指出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代表,揭示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展现作者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章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追寻爱情的本我同世俗伪善道德的超我激烈的纠缠斗争,导致安娜宁愿以身殉情,用生命讨伐世俗伪善的道德和变质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的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之间的关系,又取决于人对外部环境的求同、移置和升华等。毋庸置疑,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后人研究人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探索,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基于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探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发展历程。在梳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主人公的三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他们人格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保持平衡,达到超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杨赟  张晗  闻超 《考试周刊》2014,(96):25-25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分析爱伦坡经历对其整体人格的影响,从不同人生时期爱伦坡的成就及爱伦坡的个人表现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从中得出结论,即爱伦坡的早年经历从自我、本我、超我三方面对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心理描写大师享誉世界文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罪与罚》中深刻剖析了主人公在犯罪前后的心理挣扎过程,其精巧度和深刻度让读者震撼。本文试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对《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他在不同心理阶段所体现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他在这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挣扎矛盾,表现出他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事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明代传奇《牡丹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梦中幽会”与日本平安时代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葵姬》一章中六条妃子“生魂出窍”的原因,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性格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文章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婴宁性格形象的复杂性,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在婴宁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婴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思想,尤其是其核心内容人格理论对心理学美学有着一定的启迪和影响作用。文章将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美感的研究置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结构体系中,解构其二重性的特征,从而为美感研究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玛丽·卡森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骄横张狂、精明强干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然她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是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因嫉妒而引发的阴谋和报复事件贯穿整个小说的最深层内容。通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玛丽.卡森在她60多岁时追求心仪的拉尔夫不成过程中所展现的复杂人格特点和动态发展,探求她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正是诸种化心理结构,促成了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赵文 《海外英语》2012,(15):216-217,219
作为悲剧《俄狄浦斯王》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伊奥卡斯特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身为丈夫的母亲,儿子的妻子,她在挣扎中生存在悲苦中死去。索福克勒斯用伊奥卡斯特的惨剧展示命运之神的力量;伊奥卡斯特却用自己的悲歌隐射作者内心隐秘的欲望。借助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尤其是人格结构理论与快乐现实原则,索福克勒斯藏匿于《俄狄浦斯王》文本之中伊奥卡斯特台词之后的人格及欲望可被部分的揭露出来。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在其作品彰显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其作品的美与人格的美内外呼应、互为表里,从东方女性美、个性的大胆张扬、大丈夫胸襟等方面论述了李清照作品所显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悲剧主要是由克莉奥佩特拉反复无常的性格造成的,她夸张的情绪表现源于她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文章分析剧中克莉奥佩特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并从行为主义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揭示其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提出保持心理平衡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婉约派词人。她的诗、文、赋展示了她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所具有的真实独特的个性——豪放、刚烈、好胜、达观,甚有巾帼胜须眉的峥峥傲骨和热血豪情。这迥异于其单面显著的温婉清秀词风。她的个性如熠熠闪光的钻石,具有多面性和繁复性。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文化人格中贯透着浓重的"贵我"意识,它跨越张爱玲的生活界与艺术界,在作家的成长创伤、自恋的日常心性、艺术的"造梦"方式等领域多重交融,最终生成了作家"生活与艺术"的个性化景观。进言之,这种人格力量对张爱玲的文学想象具有如下展拓:深化文本的悲剧意蕴,生成美学形象的实用主义内涵,推进其对人性的多重思考,形成文本特有的主题话语。  相似文献   

18.
薛素姐以其悍妒的性格成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个反面典型形象,也是中国古代悍妇形象系列中最具特征性、最富有性格的人物.她这种悍妒性格形成有着深层的精神心理因素的积淀.具体说来,她的男性化倾向和“希望具有重要性”的心理是其性格形成的内驱力.本文意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薛素姐悍妒性格的形成加以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是贯通南北词坛的桥梁,是李清照使词从艳情感怀发展到伤乱忧国,她对后起的词人影响极大,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清照无论在生活还是作品中都表现了非常特定的复杂性,这是有目共睹不可回避的。我们在研究她的生平和作品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她文化性格的复杂性,本文主要是从其前后期生活、时代背景、文化传统、性别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文化性格复杂性的形成原因,以助于我们更彻底更深刻的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用诗抒发欢乐与爱情,更用诗表示抗议和叛逆。本文从分析林黛玉所作的诗词入手,探讨作为她生命主旋律的叛逆性格;她迫于不幸身世遭遇及恶劣环境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以及天真笃实、待人宽厚、处事谨慎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