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多诺上篇从法兰克福学派史入手,勾勒出该学派在学术和地理两方面的迁移,即一方面是从工人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向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的迁移,一方面是从德国向美国的移民。这种迁移产生的距离,是该学派的批判精神的来源。作者显然有意凸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谱系,并在这种关系中展开对阿多诺的家庭研究计划(《权威人格》)和辩证法研究计划(《启蒙辩证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是电视理论研究的渊源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阐述电视的,与其以往批判理论有何不同,本文尝试做一次全新的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第一篇以电视为主题的专论,他继承了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风格,但也尝试用内容分析等实证的手段对电视做一分析。另外,他也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电视如何产生效果,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电视的多层结构对受众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对制作电视的电视人加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3.
杨大伟 《新闻界》2009,(1):134-135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创作者的物化意识。阿多诺则认为艺术应保持对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批判姿态,艺术应该具有对日常生活加以启迪和拯救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何宏颖 《东南传播》2010,(8):113-114
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批判成果,但是人们常常误认为这个理论的提出只是阿多诺等法兰克福成员精英情结的表现和对大众传播的恐慌,他们所持是一种纯粹捍卫精英文化的立场。然而,本文认为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理论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深刻发现文化工业利用技术(如大众传播媒介)欺骗了大众。因此,结合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的背景,文章对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中的大众传播进行分析,从而具体解析文化工业理论中的大众传播,为当下的传播时代提供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等人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商品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结果,它标志着传统精英文化的崩溃。大众文化并不就是大众的文化,它以舒适、通俗、优美的形式给人的瞬间的刺激与虚幻的满足,并生产出了大众的“虚假的需要”。大众文化和商品一样,隐匿了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的“权力话语”,因而消解了大众的批判能力。从文化角度看,它反映出普遍的审美经验的退化与纯粹艺术的毁灭,反映出作为现实批判、超越的审美王国的解体。  相似文献   

6.
王鹏 《大观周刊》2012,(31):23-23
特奥多·卢德威格·威森格隆特·阿多诺(1903年-1969年)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主要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含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本篇文章将通过阿多诺对自然美和艺术关的看法入手,试图对其美学思想做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近年来大陆新闻传播学界使用得较为频繁的理论工具之一。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较为成熟的形态,源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据笔者统计,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对这本书的引用即伴随着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运用,频繁地进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学术视野,进而言之,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如何理解霍克海默或阿多诺的思想,实质上是与他们怎样引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西方美学中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大众文化,其产品专为大众消费而生产出来,这样,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那种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依据计划来生产的。”①这就是说文化产业的生产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文化产业的产品是按照严格的规范程序制造出来的,从流行歌曲到电视剧,从电影到推理小说,甚至逗乐的技术、效果,幽默讽刺方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考虑设计出来的。它们都是由特殊的专业人员管理的,而它们有限的多样性,也完全是由文艺机构编制的。”②阿多诺  相似文献   

9.
苏白洁 《新闻世界》2013,(7):338-339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当代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存在契合点,其中提到的商业化、标准化、程式化等核心问题都是当代大众传媒遇到的问题,并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如公信力下降、竞争加剧、娱乐性增强等方面的影响。文化艺术性的逐渐丧失、文化底蕴的日趋干涸、受众的盲目接收是学者批判文化工业的重点,如何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大众传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众传媒如何规避文化工业带来的弊端,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安安 《青年记者》2006,(24):34-34
我国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后,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媒介文化已经初显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特征:商品化、齐一化、平面化,文化工业的兴起催生了娱乐风潮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文化工业的典型产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  相似文献   

11.
罗瑞芬  余亭 《新闻世界》2013,(6):315-316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控制性和虚伪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艺术从高雅走向平庸,从精英走向大众,这一过程中,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丧失,沦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欺骗性的宣传来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本质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就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理性"的批判而言,福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持有一致的立场.但由于各自方法论的差异,又使他们的理论显现截然不同的关注视野.通过对这二者的比较分析,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收获他们各自理论的解释效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孙靖贤 《东南传播》2018,(8):109-112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思想方法和组织管理层面确立了该学派的成员、发展乃至最后的末路.作为学派的灵魂人物,霍阿二人既有很多相似,也有互补之处,即便在"批判理论"的内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后的挽歌声中,笔者依然发现,这二人迥异的方法和诉求.故本文从二人的生平交集入手,主要阐释他们作为整体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作为个体的思想特点及二者异同.  相似文献   

14.
李园园 《新闻世界》2011,(6):260-261
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的理论源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整个传播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关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对我国贺岁片的商品性和艺术性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在这两者间做到平衡。  相似文献   

15.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所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就是直接导源于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即遵循的是文化批判的研究取向,秉承的是"皮下注射"模式。虽然这种批判存在明显的缺陷,但该学派建立了有别于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从而在上世纪形成了广告研究的两大学术重心:欧洲的文化批判研究和美国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曾对大众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媒介本身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都迥异于传统大众媒介,那么数字媒介对大众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以探在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回归文化特质后的新生,还是一种比传统大众媒介时代下的大众文化更为愈演愈烈的非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本雅明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意义:对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开创作用;在与阿多诺的争论中产生的思想启发作用;直接的思想观点贡献;其独特写作方式中多重意象的揭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大众文化霸权结构中接受主体的能动实践的研究而言,影响最大的要算费斯克。在费斯克看来,大众文化在金融经济系统的流通是操纵的、控制的,而它在文化经济系统中的流通则是反抗的、抵制的。大众文化是“生产者式文本”,它既具有易读性,又具有开放性。“生产者文本”概念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费斯克的研究同样引来了激烈的批判,费斯克过高地估计了大众文化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大众的能动性。他对大众文化的类型化进行了不合时宜的褒扬。对大众阅读快感的强调所显示出的乐观研究态度,削弱了费斯克理论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20.
罗珊 《新闻前哨》2011,(10):43-45
“自然化”现象确实存在于大众传播、大众文化中。西方学界对于“自然化”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研究大众传播、大众文化问题有诸多启发性的意见。本文就对此投入研究和分析,涉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文化工业”野蛮风格;罗兰·巴特的“人性化”;布尔迪厄的“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