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绝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徽州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为了承传中华文脉,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家十一五规划决定在全国设立10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区。2008年1月8日,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在黄山市正式挂牌。这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承传弘扬徽州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徽州绝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徽州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为了承传中华文脉,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家十一五规划决定在全国设立10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区。2008年1月8日,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在黄山市正式挂牌。这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承传弘扬徽州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徽州自然生态绝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特色文化生态空间;应该克服目前的种种不足,搞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建设,在保护特色文化生态空间的创新上作出示范。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5,(4):117-122
为使得留存至今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一个相对完整、区域性明显的生态环境中得以保护、继承和发扬,文章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对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传统艺术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途径主要体现于对留存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本文主要从"政策"指导、"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空间"营造四个方面来进行。"政策"是"队伍"进行"资源"整合和"空间"营造的方向;"队伍"是执行"政策"的主体,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空间",也即"队伍"进行"资源"整合的场所,"空间"的营造离不开"队伍"的合力,也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具有周期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需要借助"空间"营造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许振波  尹伊 《茂名学院学报》2015,25(2):28-30,58
徽州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和标本,有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后,徽州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了良好的平台支撑,但由于实验区形象树立的匮乏,外界关注度不高,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在借鉴CIS理论的基础上,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视角对实验区形象加以研究和塑造,通过传递推广助力走向世界知名,并为国内其他文化保护区及有关园区的形象建设提供资鉴。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建设,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章主要从“保护先人生态文化遗产、营造现代园林空间、重置温馨养生居室、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四个方面,对新时期生态文化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8.
在"花儿"流传区域建立"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花儿"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渊源、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事相及相关文化因素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发展,同新农村建设及文化旅游完美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花儿"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保证区域内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得到整体性的保护,达到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相似文献   

9.
在"花儿"流传区域建立"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花儿"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渊源、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事相及相关文化因素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发展,同新农村建设及文化旅游完美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花儿"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保证区域内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得到整体性的保护,达到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挂牌。标志着徽州文化保护从此进入了成系列、全生态、全区域保护的新阶段。当前,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发展迅速,表现在广度上:从文物个体-古村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度上: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度上:从文保单位-文化景点-生态博物馆;时间跨度上:从历史研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徽州文化的传承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指出了目前我国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中的10大类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型开发、层次性开发、生态型管理、政府主导推进等营造文化生态旅游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彭文兵  杨昊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2):93-95,112
武术文化在徽州先后经历了山越、新安、徽州三大时期。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由于认识程度及客观原因等制约,使得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加大这种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将不仅有利于徽州武术自身的发展,还会为徽州文化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15.
空间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环境,文化空间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人才培养、加强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文化空间建设的特点,以文脉共生理论为指导,探讨新校区文化空间建设应保持开放性、系统性、延续性和时代性等原则,并从历史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特色文化空间、数字文化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几个维度论述新校区文化空间建设策略,指出以拓宽校地融合模式、改革管理制度与加强信息化建设几个对策来保障新校区文化空间建设运行。文脉共生视角下的开放大学文化空间建设可以激发高校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活力,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是文化意蕴丰厚的徽州古村落,上庄极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生态是大学者胡适在那个时代成长、成才所特有的"徽州的背景";胡适对上庄特色徽州文化生态的关爱呵护,启迪人们必须努力保护古村落文化生态,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进行研究,总结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徽州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中,孕育了独特的徽州传统乡村聚落文化.这种聚落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术的影响,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对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批评界关于空间和地方的思考众多,而在空间想象研究中融入生态关怀和生态意识,是生态批评区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尤其是地理批评的鲜明标志。本文从“宜居性”理论对空间研究与生态思考的结合入手,过渡到生态批评界对“栖居”和“生态栖居”概念及其文学表征的思考。流动不居的“生态栖居”方式结合一种女性化的“生态主体性”观,超越了海德格尔式“诗意栖居”的传统之思,足以标志着生态批评相关思考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