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难免出错,如何避免学生少出错,除教师讲授知识和解题方法绝对可靠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命名的"尝误原理".  相似文献   

2.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尽管十分全面、正确,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总要打一些折扣,对知识的理解总是不够深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设计一些歧途、曲折,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类似于公路建设,在平原上修建公路,公路技术人员却有意设计若干处弯道,使司机驾车时一直处于警醒戒备状态以保证行车安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弯道”表现为教师的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  相似文献   

3.
郑素琴 《中学教研》2007,(11):29-31
对待错误,许多教师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情况于不顾,阻断了学生迈向成功的道路.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也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故意出错或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并及时把  相似文献   

4.
秦飞 《教育教学论坛》2011,(34):169-171
本文主要从尝误教学的提出依据、功能作用和实施策略三方面介绍尝误教学,简要阐述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尝误原理”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美国教育家桑代克的“试误说”发展而来.我们这里所谈的“尝误原理”,指的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对“尝误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是数学教师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数学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关键是“误”在哪里,出了什么“误”,“误”后应怎么办.本文借助一些实例谈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尝误原理”. 1 利用尝误巩固基础知识 从正面讲授基础知识,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但仅此还不够,学…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认真引导学生辩明错误的解答,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理解错误之所在,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对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几种常见的错误类型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正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平时要积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大胆合理地运用,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教育。儿童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所以从教者担负的重任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篮球场上的数学问题”这一数学活动课时,教学进入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严志源 《学子》2014,(3):43-43
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近学生的生活,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一些看法。一、让小学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起学生探求  相似文献   

12.
周莉花 《生活教育》2011,(18):56-57
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感悟现实、学习做人、思考人生的悟理过程,它是生活的一段经历、一种提升,是铺垫生活的基石,因此,我们要借用文本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与思考,用智慧教学为"立人"奠定基础,让学生走向智慧人生。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又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还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些精辟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会问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如果学生具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就会学习劲头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运用心理原理,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原理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信息接收与处理这种能力的要求愈显突出、愈显重要,至少可以这么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处理问题的主动权。既然如此,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收集信息、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要立足于平时训练习得而来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一、树立信息理念,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时代,信息非常重要,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信息理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从备课和课堂教学两大方面入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靳鹏 《陕西教育》2007,(7):52-52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这一句话一语道破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是成功的前提。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在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游戏能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  相似文献   

20.
崔鸿志 《甘肃教育》2002,(10):35-35
审题能力就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如果对问题中的已知条件,要解决的目标分析理解透了,特别是对有些问题的隐含条件掌握清楚了,解答问题就容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