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月的南大校园,乍暖还寒。刚刚开学的师生们忧心忡忡地传递着这样一个消息:哲学系孙伯鍨教授再次病重住院;学界同仁和孙先生的弟子们也纷纷从北京、上海、广西、河南等地赶来,看望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前辈和良师,祈盼孙先生能再一次战胜死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奖励》2010,(1):40-41
合作伙伴、同事们还是习惯称呼孙家栋为“孙先生”、“孙老总”、“孙部长”,孙家栋,不喜欢别人叫他“孙老”,他说“我还年轻,没老。”  相似文献   

3.
2018年11月12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孙喜亭先生在与病魔抗争15年后不幸仙逝,走完了他89年的光辉历程。孙喜亭先生是一心向学玉汝于成的励志楷模,是爱生善教乐育的人生导师,是独立思考守正出新的刚毅学者,是不畏困苦挑战命运的生活强者,是教育学园的永恒记忆与不朽丰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时代教育研究的积极推动者、研究者和传播者的杰出代表,孙先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使命担当、求真勇气、务实品格和远见卓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上下求索;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推动我国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学科的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教育基本理论领域留下重要学术成果,他和师长同道一起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的离去,使教育学界失去一位杰出学者,晚辈失去一位优秀教师,家庭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先生虽逝,他给后世留下永不消退的美好回忆和历久弥新的学术遗产。为了传承和学习孙喜亭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孙喜亭先生为榜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2018年12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行"孙喜亭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百余位学者专家与孙先生的亲人、同学好友以及数十名弟子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缅怀孙先生的光辉一生和高尚品格,研讨孙先生的教育思想。今年,《当代教师教育》设专栏发表研讨孙喜亭教育思想的论文和缅怀文章,特邀我提供"孙喜亭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的发言稿件,并以此摘要兼作编者按,我很高兴,也特别感谢!愿意以此表达对孙先生的敬意、感谢和怀念!  相似文献   

4.
摘一个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坦然面对师傅。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5.
成全与迁就     
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渐渐地,少年和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了时便直接找弟子要食物,弟子匆忙去找大师,可大师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  相似文献   

6.
吴明 《学习之友》2013,(2):12-12
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庙。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了时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  相似文献   

7.
河边的苹果     
佚名 《初中生》2008,(7):82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老和尚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间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我见河边有棵苹果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8.
河边的苹果     
有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河中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不能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面对师傅时十分坦然。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9.
一位智者门下有很多满腹经纶的弟子,他看到弟子们即将成才,心中自是高兴,但他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对弟子还有些不放心,于是把他们召过来,露天设坛讲了最后一课。 “你们看田野上长着些什么?” “杂草。”弟子们不假思索地说。 “告诉我,你们会如何让田野上长出庄稼来?” 弟子们愕然:这问题也太简单了。 “直接播种!”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到。 智者站起来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你们回去播种吧 ,一 年后再在此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来了,他们都很苦恼,因为播下种子后,庄稼不但没长出来,杂草反而更多了,弟子们急着向智者请教。然而智者已经离开了…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里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门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满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接,准备领受责罚。待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么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1.
成全与迁就     
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了时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如今却总在故意拖延呢?  相似文献   

12.
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是一节精彩的课,其中一段师生的教学对话尤其值得回味. [片段] 师:读了几遍课文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写了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他的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微笑地点头。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  相似文献   

14.
快乐的兰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偏偏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孙必达先生和他的夫人程礼庆女士,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早在10年前,孙必达先生就任北京长城饭店总经理时,我们就相识并逐渐相知,成了常来常往、坦诚相见的好朋友。 孙必达先生是美国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的高材生。他为人豪爽热情,作风精明干练,是宋庆龄主席最为钟爱的后代之一。每当提到宋庆龄这位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可敬的老人,孙先生那澄澈的目光里,就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  相似文献   

16.
为师之悟     
/郎威快乐的兰花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弟子们由于一时疏忽,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弟子们听后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记得初次读此小文时,我也是怦然心动,眼前顿觉柳…  相似文献   

17.
湖南—师初相识毛泽东的书法胸纳万有,浑然天成,极为世人景仰。人们大多不知道,毛泽东能写这样一手好字,曾得力于他的一位邵阳籍老师——孙俍工先生。毛泽东其实并不是孙俍工班上的学生。论年纪,毛泽东比孙先生还大一个月。孙俍工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毛泽东已经是一师附小的教员了。但是,毛泽东一直尊孙俍工为他的老师,这其中自然有一番道理。  相似文献   

18.
走师名近     
万世师表孔子在中国教育的星空中,最先闪烁着夺目光芒的是孔子这颗巨星,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名师。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愿意透过2500年的时空去瞻仰这位万世师表。那慈祥的面容,那飘逸的胡须,那善意的目光,那谦恭的体态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后悔晚生了2500年而不能去做他的弟子。我真真地极为羡慕那些能够聆听他教诲的弟子们,包括那个短命的穷困的颜回。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大概就是因为能够常常受到孔老夫子的教导、指点和激励的缘故吧?孔子以他平等博爱的胸怀做到了“有教无类”,学生不分穷富,不论贤愚,他都…  相似文献   

19.
周勇 《上海教育》2012,(28):55-57
"敬业乐群"的科学少年自少年起,叶企孙便将所"敬"之"业"定为科学、他的"乐群"行动则来表现为寻找和他一样"专心致志"地"以科学为业"的朋友,和他们组成志趣相投、亲密无私的科学团体。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一官宦家庭。照例,叶企孙很小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但父亲叶景孙作为晚清新思想家冯桂芬的弟子,还  相似文献   

20.
周勇 《上海教育》2012,(19):55-57
"敬业乐群"的科学少年自少年起,叶企孙便将所"敬"之"业"定为科学、他的"乐群"行动则来表现为寻找和他一样"专心致志"地"以科学为业"的朋友,和他们组成志趣相投、亲密无私的科学团体。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一官宦家庭。照例,叶企孙很小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但父亲叶景孙作为晚清新思想家冯桂芬的弟子,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