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2.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经据典,形象、准确而全面地介绍了荔枝,被选入高中课文。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语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自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第二自然段却这样评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认为.荔枝壳表面的块状裂片因为像龟甲所以叫作龟(州)裂片。实际上,这是因误读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南州六月荔枝丹》(统编教材高中第一册)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到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说法有误,他评述道:“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其实白居易并没有错。他虽生于中原,但少时避战乱而流离越中,中年之后又曾长期理政于江南,荔枝是吃过不少的,怎么会连荔枝的壳和膜都分不清呢?诚然荔枝的膜在一定时  相似文献   

5.
先讲“壳如红缯”。拙作引用这句话 ,进而讲荔枝壳的色泽和表面构造 ,是要让读者对荔枝发生兴趣 ,并从文学欣赏进而作科学的观察。“壳如红缯”是比喻的说法 ,比喻不论怎样切近 ,与实际总会相隔一层。所以即使有胜江萍那一类壳比较光的品种 ,也不能用丝织品来表现它的神韵。但说这是对白居易的批评不免严重了一些 (包括假种皮和壳内壁花纹两项)。我们不能要求古人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所说的可加以补充和解释 ,却不必批评。宋徽宗栽种荔枝一事 ,依据常识判断 ,只是“当年成熟一次”,也就是说当年冬季难免冻死 ,应无错误。我们知道 ,荔…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教学无教具语文教学使用教具以小学识字阶段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难见,高中几乎绝迹.其实,教具直观性强,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这既便于教师讲授,又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中学教学是缺不得的.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具.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事先准备好一些荔枝,讲时一人一枚,让学生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会好.作者在文中说到:“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老师也没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可见作者小时候就曾因为老师讲荔枝时不得见荔枝而引为憾事.在今天,荔枝已经摆满大小水果摊店的情况下,把荔枝“引进”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为什么说“壳如红缯,为什么说“荔枝呈心脏形”,为什么把荔枝膜比作“片片桃花雨后娇”,以及为什么形容荔枝的肉“莹白如冰雪”……  相似文献   

7.
谈“核”字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这样写荔枝的果实,说它:“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核如批杷”中的“核”字作何解释?很多书中未给注释,有些书把它解释为荔枝的“果核”。其实。此处“核”字的正确含义应为荔枝的“果实”,而非荔枝的“果核”。说明文最讲求说明顺序。作“果核”讲,则原文的说明顺序十分混乱。作“果实”讲,则原文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洪原问:《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有何特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数量很多。角度多变,方法多样,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体地说有“三性”: 一是描写性。此类引用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形摹状,给人以物的形象和诗的意境。比如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段引用,描写了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不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引起人们美丽的想象。又如第三节中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介绍了荔枝林的情况,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品味不已。再如第六节引用了《咏荔枝膜》的诗句:“盈盈荷瓣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和当代作家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虽然都是介绍荔枝这种名贵水果的说明文,但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却迥然有别。应该说,古今两位作者对荔枝的赞赏、喜爱之情是相通的,但毕竟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文章所表达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堂诗歌鉴赏课。 课的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当讲到用各种比喻来描写音乐时,老师启发学生说:“你们平时都喜欢听音乐,那么能否学学白居易,说说你听所喜欢的音乐时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1.
没有一种水果,能像荔枝,可以轻易就赢得那么多的赞誉。白居易形容荔枝:“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苏轼则希望:“日啖荔枝三百颗”。海南著名文人丘浚评价它是“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美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但是荔枝不能长期保鲜,是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后就色香味尽去。所以即便是杨贵妃,要想吃新鲜荔枝,也不得不借用驿马飞驰到长安,弄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似文献   

12.
[案例]学习《荔枝》一文,教学临近尾声,学生还沉浸在母子浓浓的情意中。突然,一位学生举手道“:老师,我觉得‘荔枝依旧年年红’这个句子后面的句号用得不合适,用省略号好。”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两派——“句号”派和“省略号”派。到底是句号好,还是省略号好?如何利用这一质疑点、争论点让对话触及心灵,引向文本更深处呢?[课堂回放]师(:赞赏地)说说你们的想法?(“问省略号”派)生1:我觉得用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倾诉。生2:荔枝依旧年年红,年年看见荔枝就想起母亲,思念永远不会停止。生3…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荔枝》是一篇真挚动人的美文。作者肖复兴以细腻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我”和母亲之间围绕荔枝发生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孙厚重的爱,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结尾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洁而情意绵绵,可谓是文虽尽而意无穷的妙  相似文献   

14.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15.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晓静 《山东教育》2005,(19):65-65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这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17.
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为了说明荔枝不易贮存的特点时,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呢?  相似文献   

18.
今天读了《荔枝》这篇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买了在北方较为昂贵的荔枝想给母亲尝尝,可母亲虽然也喜欢吃,却舍不得吃,拿出来招待突然来访的客人,  相似文献   

19.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