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能桃 《学周刊C版》2014,(12):151-15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以前更热闹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了,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动”,使得热闹的课堂显得有点“乱”了.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缺少静思的“动”、游离目标的“动”和缺乏凝练的“动”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以前更热闹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了,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动",使得热闹的课堂显得有点"乱"了。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缺少静思的"动"、游离目标的"动"和缺乏凝练的"动"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范国强 《福建教育》2005,(6A):24-26
课堂教学的“动”,指学生活动量较大的学习方式,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动”的时间增长.“动”的形式增多,“动”的频率增快。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合时宜的“动”,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动”,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量较大的学习方式,例如表演、讨论、游戏及操作等。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动”的时间增长,“动”的形式增多,“动”的频率增快。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但课堂教学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合时宜的“动”,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往的“鸦雀无声、纹丝不动”的课堂变得“畅所欲言、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看似热闹与精彩的背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课后完成的作业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反差。这让我们又不得不扪心自问:课堂教学真的有效了吗?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课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辩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各种学习方式,课堂很是热闹,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活”和“动”。但是,又有多少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热闹的讨论不能产生思想的交锋,如果亲身体验不能给学生带来视野的拓展,那么我们如何养成创新能力,又如何逼近真理?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科学课堂需不需要纪律”的实践研究,在对四年级366名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找到了答案——科学课需要纪律,需要属于我们科学课的纪律。纪律一定要有。那么如何建构我们科学课堂的纪律?下面我将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初浅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就小学语文来说,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脑、口、手)起来了,课堂“活”了。这些“课改”成果着实令人欣喜。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凸现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文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课程改革现场会,聆听了几位课改实践者的实验展示课。不难发现,如今的课堂上孩子活跃了,讨论积极了,合作学习展开了,教学的手段先进了,教学方法多样了……总之,课堂上“热闹”非凡。然而,“课堂热闹”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完美,在短暂的掌声之后,我们需要对课堂上所谓的“热闹”进行冷静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动”只注重形式: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学生思考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就举手发言,但说的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因为有感情的朗读只注重技巧方面机械的模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课堂上“动…  相似文献   

11.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热闹许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课堂上搜肠刮肚地寻找有自我创新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号。但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有些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过度追求。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直接指向的就是学习数学最本质的特质——“动脑”,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动”起来,一定要“活”起来。我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了操作、交流、分析等活动,他们的外在形式确实是“动”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走进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课件动画的展示等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这是一道华丽的景致。但这热闹的背后,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交流?情境的创设是不是真实有效的?课件动画的展示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需?华而不实则成“浮”,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动”,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动”,拨动兴趣之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王荐 《教学月刊》2010,(10):36-38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倡导下,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交流多了,小组合作学习多了,教师讲解少了,但在热闹的活动背后,学生冷静的思考、理性的思维、扎实的训练似乎被忽略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热闹的生物学课堂进行一番冷思考,让热闹的生物学课堂“静一静”,从而促进学生冷静地思考、理性地思维,给以更扎实的训练,使教学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综合性学习风靡课堂,一度令人欣喜。可是当我们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时,结果令人难堪: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多,病句越来越多,背诵积累越来越少。教学场面热闹,教学气氛热烈,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生成精彩,但热闹的背后是丢弃了文本,精彩的背后是离开了“语文”。面对这种种“乱象”,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纠正过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流弊,倡导对话式的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解放了课堂生产力,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如:把对话等同于问答,课堂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活动”泛化为活动课,学生不动不是好课,于是,课堂变成“满堂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变成了表扬,又变成了“满堂夸”。“满堂问”问得学生一头雾水;“满堂动”动得师生疲于奔命;“满堂夸”又夸得学生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是非。语文课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沉闷、乏味变成今天充斥着假热闹、伪生动、空精彩,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变“热闹”了,学生更“活跃”、“自主”了,但是,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和学生情感的浅层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好课?随着教学不断的改革,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蜂飞蝶舞”,“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上去煞是热闹。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静心学习,咀嚼感悟的时间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下来,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语文教学就应该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