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流”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情形无疑和中国文学传统因素有直接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实际上有二个“根”:一个是来自西方文学,一个则是来自于传统。前者确立了它的名称和话语形式,后者则潜在地影响了它的内容和实际。只有把这二者联结起来,才能对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蒙: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实践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许多作家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小说创作,其中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在世界影响很大。而在中国,意识流的真正成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为标志。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小说真伪判定标准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与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学者之间,存在着如何判定“意识流小说”“标准”的最基本问题。历史地探究,“意识流”是舶来品,其文学成就与辉煌最先在西方,因而对问题的评判应当以经作为“标准”的出处。不过,“标准”只是审美判断的参照依据,它应当是鲜活的,既要属守它,又不拘留于它,在不失“标准”总体原则精神基础上进行审美上的创造性转换。就此而言,中国式“意识流小说、尽管其成就高下不一,但其客观存在是契合学理的。  相似文献   

6.
弹词小说是盛行于中国明清时代的妇女文学,《再生缘》是其中的佼使者。《再生缘》的心理描写是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异态”,与其他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诸多差异,具有“意识流”意味,但是它和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又有所不同。这种独特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出现过二次高潮。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丁玲等人的部分小说创作,作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初潮和绿起,奠定了东方意识流小说的基础。而鲁迅则成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之父。到二、三十年代,以刘纳鸥、施蛰存、穆时英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则成为一次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的群体尝试,从而构成了第一次意识流小说的高潮。而意识流小说的重振或曰第二次高潮则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王蒙、茹志鹃、李陀、戴厚英、张洁、张承志……等大批作家都参与和从事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导语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意识流与传统的叙事体作品有什么不同?意识流能否进入现实主义的高度?若能进入,那它是一种怎样的现实主义?王蒙首创当代中国的意识流小说,把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引入我们这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因此,我们顺便谈谈王蒙的“意识流”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西方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它的产生基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挖掘,承载着对人的本真思想的探讨、对意识深层的揭示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感知。它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实践着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中国新时期作家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同样基于对人的认识、对特定时期人的观念不断提升的前提。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相对西方意识流文学而言是一种时空上的错位与审美观念上的应合。自此,当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是从对外部事物的描写转向内部世界的探讨;当代文学的创作视点也从此真正走进“人”这一文学创作主体。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代表作家伊藤整等人有意识地模仿西方“意识流”大家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写作技巧.成功移植了西方意识流文学,同时在移植的过程中结合日本本土特色,形成了日本式“意识流”。  相似文献   

11.
香港作家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在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技巧时,从四个方面即意识流与现代诗意象的结合、情节交待与意识流动的交替展示、社会现实与“内心真实”的交融、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说明了作者在对新感觉派、西方意识流及传统文学中的意象、情节及象征手法的整合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的特色,但他这种特色不可避免地具有肤浅性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小说是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本文以“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主题.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不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4,(32):52-53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用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自、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方法为主要特征,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英、法、美等国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技巧,对后来的诸多文学流派部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与典型人物的中国人来说,很难阅读,而高中生就更难阅读了。《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墙上的斑点》一文的教学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的特点,挖掘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意蕴,不必过分纠缠于表面显得零散、杂糅的文字语句。一、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的意识流流派意识流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持续到40年代初,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直接接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伯格森“心理时间”理论的影响,强调直接展…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的疲惫氛围中,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宏伟的话题,我想起了鲁迅的一个说法“弄文学”。鲁迅所说“弄”并不单指研究,而以“弄”来形容文学研究这样一种工作,则是十分生动的。早有人指出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成就不宜作过高的估计,但这百年的文学特别适宜用来研究,它为我们“弄”来“弄”去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也是早有人指出,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大体十年一变。有幸生活在世纪末的我们,则亲身感受到了文学形势的更为频繁的变化,从70年代末以来的十几年间,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好几“变”。考察一个个特定…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小说体向西方学习肇始于意识流小说,在借鉴、改造、吸收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尽管意识流小说的热潮不再,但在本土化过程中仍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本在为意识流小说正名、辨谬的基础上,借助“同化”和“顺应”这组概念,分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是如何改造、吸收西方意识流小说,从而形成这种既背离传统,又异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新体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创新,对于西方现代派的引进和借鉴,使得一些小说家,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手法,都在发生变化,而最早将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与中国传统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进行着创作上的新探索。 一、探“流” “新时期”的心理小说有什么特征呢?通过比较,可以得到鉴别。 同西方“意识流”对比。 西方意识流强调心理的真实,这本无可非议,但他们同时却忽略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为真实而真实的毛病。英国女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就认为文学不是社会批评,而是表现意识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