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成为一种"活性因子",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教材及其每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和功能,才能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心智结构.本文以一则教学案例,探讨品德教材中图例"展示生活事件"、"指引教学活动"和"融合两种文化"(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三种功能,并提出"对话引导策略、活动体验策略和资源开发"这三种开发图例功能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历史维度考察,独弦琴内蕴强化民族认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功能;从现实语境考量,独弦琴非遗驱动乡村振兴,保护与传承独弦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由于渔猎农耕文化的逐步消解与城镇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京族独弦琴非遗传承面临主体困境、模式困境、载体困境、价值困境、发展困境等一系列生存危机。为此,要从传承主体突破,加强传承意识,完善保障机制;从传承模式突破,优化传承模式,进行多元化传承;从传承载体突破,保护传承载体,扩大宣传力度;从产业发展突破,塑造整体品牌,促进文化再生产;从文化认同突破,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王熙 《教育学报》2012,(3):24-29,61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内在的"协商性",也就是始终保持与其他文化视角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变革。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一些在国际学校任职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经历表明,中国文化的建构过程编织于中外文化视角的意义协商中,也编织于教师与学生的权力博弈中。只有充分理解文化传播的内在协商性,以及协商过程中的权力运行特点,对外汉语教师才能逐步走出迷茫,获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末以来,欧美海洋人文社科领域涌现了一股新浪潮,学者们从跨学科的视阈审视世界海洋与人类历史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这股浪潮被称为"新海洋学"。从全球海洋文明史的整体视阈出发,本文不仅勾勒了欧美"新海洋学"的历史脉络与最新动态,还对"新海洋学"背景下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整体上看,"新海洋学"语境下的全球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海洋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成为一个显著的特点,与之相比,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研究路径大多较为单一,目前鲜有论著从海洋文明发展史的宏观视阈来整体考察欧美海洋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流变,鲜有论著讨论欧美海洋文学如何参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国族认同和国家形象建构;此外,"新海洋学"语境下的海洋文学批评理论及话语体系有待进一步确立。这些都是进一步开展欧美海洋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如果将文化的浸润比作是特色学校的地基和环境,那么,核心理念就是依托这地基并在特定的环境中拔地而起的高塔之塔尖。能够对师生起到浸润心田,熏陶涵养的文化是一个结构异常严密的系统,该系统"顶层设计"是以核心理念为引领,结合教育基本规律,融合学校诉求整合而成的理念系统。它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校风。一所学校的理念系统和制度系统是隐性的"纲",隶属于学校的精神文化系统,借助时间的力量沉淀为学校的隐性文化;环境文化系统、视觉文化系统是显性的"目",隶属于学校的物质文化系统,随着岁月的推移、各方面力量的汇聚,外露为学校的显性文化。一所学校能成为特色学校甚或是特色品牌学校,必然会纲举而目张。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理念引领和文化浸润下的特色学校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喻神、娱(育)人、寓意——独弦琴构筑了一种民族文化形态,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缩影。独弦琴文化是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艺术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季乐 《吉林教育》2008,(17):90-91
班级活动评价不再是外在于教育的环节,它与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活动融合为一个整体,评价成为班级活动的有机构成,评价的过程成为活动延伸的过程。班级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  相似文献   

8.
学校坐落之地是对乡村学校德育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空间。学校布局调整使学校从村落迁移到集镇,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这一"李书磊命题"应变为"集镇上的‘国家’",要超越"村落视角",发展出"集镇视角"来看待乡村学校德育文化空间问题。通过对一个多民族农业县的个案研究发现,集镇把学校和村落编织起来建构了"向城近农"的文化空间。集镇文化空间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为:城乡经济形态的碰撞对学校的德育目标提出了挑战;在学校和集镇形成了并行的多元文化环境,使学校面临文化冲突;不充分的城市化造成不道德的集镇公共生活,消解了学校的德育效果。学校与集镇应建构具有道德凝聚力的整体环境,具体而言:利用集镇的文化过渡性树立调和性德育目标;在校内外共同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以学区集镇为中心建立教育性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适异而育"导向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是融合教育实施的前提.针对当前国内融合教育文化重视不够、建设水平不高的现状,本研究以共生理论为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G小学的融合教育文化建设实践进行整体观照.研究发现,G校基于共生理论,秉持"以爱为魂"的教育理念,确立了"适异共生"的教育愿景,采取了五大措施,建构了"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雏形."适异而育"是融合共生的文化取向,"适异而育"共生文化结构分显性和隐性两部分;重塑价值观,形成教育愿景及目标,提供个性化课程,促进融合教育文化的创建.  相似文献   

10.
<正>新时代,深刻理解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必然、意义与路径,对于我们学懂、弄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好地推进"中国之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新时代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理论必然所谓"自我革命",是主体意义上的自觉修复和自我扬弃;所谓"党的自我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  相似文献   

11.
崔志钰 《职教论坛》2015,(2):28-30,91
制度文化是校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制度文化深度融合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转基因"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交叉融合;通过"点对点"对接,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两两牵手";通过相互"内心体验",变有形的制度为无形的心灵法则;通过"制度重构",实现主体间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与创新现状,分析京族独弦琴特色班"五维两同两交"的构建思路,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建设、管理与服务建设等方面论述京族独弦琴特色班的具体构建,并总结京族独弦琴特色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四声猿》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四个剧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四声猿》单剧结构表现人生围困的绝望之悲,整体结构隐含反抗绝望,生命突围的努力。这一双层结构源于徐渭内心自负与现实被弃之间的冲突,表露了作者自我安慰、自我脱困的深层心理。这显示《四声猿》创作对作者具有某种自我解困的文化意义。这个理解切合徐渭三教融合,以儒为主的思想结构,也解释了四剧之间情感基调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能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密切相关,体现为"人格的自我写照"、"女性美的化身"、"自然美的写真"和"喻无常与不定",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了整体上的阴柔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高职"校地"文化融合内涵、意义的基础上,本文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融入"四色文化",打造办学特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杨叔子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成绩斐然,这主要源于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体悟以及对我国传统教育精粹的弘扬。杨叔子强调,培养研究生,一要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一般文化基础与专业文化基础,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与人文文化基础;二要树立学科交叉意识,养成跨学科问题求解能力;三要"做学合一",既"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以学习、思考与实践的融合来寻求创新;四要以德立身,将爱国情怀与学术道德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向导;此外,导师应怀仁爱之心,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编织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中华宝贵的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将传统的编织引入幼儿园课程,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幼儿园课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我园开展"幼儿园编织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从教师需要出发,以幼儿意愿为导向,多方合力,"自下而上"积极探索与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编织课程体系,做好编织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教师培训的"文化生态学习共同体建设"旨在借助文化生态学整体有机、交往互动、和谐共生、自组织等理念,构建一个具有生命特质的学习生态系统,其建设不只局限于培训期间的学习空间与环境,而是建立一个以教师文化交流为圆心、以教师与学校持续发展为半径的一个大椭圆,促进学习者"自我"与区域生态协调整体发展。"文化生态学习共同体"的动态创设,注重激发教师的发展动能,明确学习责任,谋求"真实情境"下文化交流与融合,基于成人认知规律,开发多样实践、体验、参与性课程;基于文化生成的规律,突出文化交流的情境性、深刻性,加强后续跟踪与合作;循着唤醒—协作参与进入—创生—行动循环提升的发展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20.
"指导优先原则"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基于指导、描述和解释意义的"教",教师主动存在;基于复制、再现和接受意义的"学",学生被动存在;基于系统、目标和知识意义的"境",情境模糊存在."建构优先原则"也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反应存在;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真实存在.卓有成效的行动导向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求建构与指导之间的平衡,实现指导性教学原则与建构性教学原则的融合.融合性教学原则同样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基于主动、自调、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学生在主动与受动之间转换;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解释性意义上的"教,教师在反应与主动之间转换;基于项目、案例、问题意义的"境",情境建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