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瑞棠 《辅导员》2012,(12):77+72
进入21世纪,"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校本德育课程成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了"立德正行,快乐成长"的德育理念,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和实施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端正的行为,在快乐中成长。一、构建《快乐成长存折》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立德正行,快乐成长(一)精心规划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立德正行我们开设了《小学生快乐成长存折》校本德育  相似文献   

2.
一、课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一直没有"课程标准",没有专业教师,没有现成资源包,基层学校、教师面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上什么"和"怎么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要求。所开发的资源比较局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甚至与学科教学雷同;没有很好的专业引领和安全保障,使得学校实施此项课程"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北京"社会大课堂"、张家港综合实践实践基地课程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此类课程实施等为我们进行该课程建设喻示了方向、提供了参考。二、课题的界定"校本"指为了学校发展,经过学校教职工等共同调查、分析,在学校中形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方法、举措等。"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开发"是通过研究或努力,开拓、发现、  相似文献   

3.
陈志海 《文教资料》2010,(17):117-118
立足于高邮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扬州市重点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编印了四辑《"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以及校本教材。一大批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崭露了头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和研究体艺特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过程,重点呈现在实践与探索上,通过研究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主要以体艺中的武·艺和童·趣为载体,然后将二者融合,开展了综合实践研究。实践表明:体艺教师形成合力,成功开发的《舞动的彩球——韵律球操》《我学礼仪——礼仪操》《童趣——体育游戏》《武·艺课程(一)——武术套路》和《武·艺》等活动的校本课程,填补了自主开发活动课程的空白;有效构建了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校本课程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健康文明的良好习惯,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底蕴。"让学生在礼仪中成长、在运动中锻炼、在艺术中感悟、在快乐中学习"。  相似文献   

5.
纪四清 《中国德育》2013,(12):50-51
2002年秋,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带着《品德与生活》的课题走进上元小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及内容,"德育大课堂"应运而生。"德育大课堂"是以品德课程为基点,根据课程目标和孩子的发展需要,整合多种德育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活动。正如鲁洁教授所说:  相似文献   

6.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活动等等进行整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乡土文化内容,挖掘开发富有创意特色的校本系列课程。我们开发、建设、实施的校本课程教材主要有《走近七都》《航海模——科技创造未来》《鲈乡风——走进家乡》《太湖蟹》等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改进,尝试构建了几种基于"整合生本创意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以来,给予教师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利,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开辟德育的新途径,成为教育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从学校文化的确立、德育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实施以及学校文化景观的建设与营造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课题简介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区域推进与有效实施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本课题以县区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层面的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城市、  相似文献   

10.
萧山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萧山区的实际情况,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指导于整个课题研究中,因循培育、推广、总结的思路进行,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寻求校本课程开发多样化的渠道与途径。通过二年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由乡土化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生成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拓展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四类构成的萧山区校本课程开发多元化模式,不仅促使了萧山区校本课程开发区域特色的形成,对于其他区域的同类研究有借鉴与启示之用。  相似文献   

11.
郑航 《中国德育》2008,(9):89-91
华南师范大学郑航副教授在“十五”期间申报并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之研究”,批准号为DEB010556。本课题主要从文化变迁与课程观念、德育观念转变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苏南城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无锡市教科所立项课题。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无锡市教科所和惠山区教研室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课题方案进行扎实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2012,(4):36
2010年5月,由江苏省昆山市教育局成立了"朱小敏名师工作室"(http://zxm.ksxzxx.com)。以此为交流平台,努力打造卓有成效的主题德育特色。工作室课题《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校本开发研究》于2011年12月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认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校本德育活动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校本德育活动非课程化的开发,是将校本德育活动与学科德育课堂相分离,完全以校本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探讨了校本德育活动非课程化开发的意义,介绍了校本德育活动非课程化开发的方法和策略,指出不断优化和创新非课程化的校本德育活动有利于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传统学科存在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相对忽视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的问题。以"校园植物校本课程"开发为课题研究轴心,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自然资源,在明确课程定位、收集课程素材的基础上,搭建课程框架,编写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评价机制,完善课程设计,开发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以来,徐州市公园巷小学以国家级“十五”重点课题“开发课程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为龙头,充分依托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出极具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内容,它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以本土资源为基础,体现地域性的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把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在一起,注意科学的组织和设计,可形成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独特的客家文化》为例,说明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1.课目的选定选定  相似文献   

18.
许晓春 《文教资料》2012,(20):190-191,193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校进行了"绿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与实践。在此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环保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以系列主题中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我给鸟儿安个家》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群雁  黄树生 《文教资料》2011,(27):168-169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积极发掘地方人文教育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创造性地开展乡土人文教育,是学校课程整体架构的现实需要.更是教育终极价值的体现。无锡市以《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激活了“儿童的世界”.使乡土教育不再成为是弱势的“历史的世界”,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家乡意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内涵和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20.
校本德育课程是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为主要目标,以教材的处理与开发、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资源的挖掘与整合等为主要途径的校本课程。探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设计、规划学校的德育课程。借助多种载体和途径,推进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加强规范与整合,构建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