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中0~6岁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更为迫切。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落后及其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急需等,都需要社区教育的参与。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小城市流动儿童所能享受的社区早期教育相对缺失。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早期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社区将服务内容拓展到0~6岁流动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此促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城市的融入。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对21名流动儿童深度访谈的结果发现:受访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较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呈现三种类型:U型、J型、水平线型;长期习得的外显行为、内隐观念、人文环境、学习成绩是几个较难适应的维度。在对三种适应过程进行比较后,提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理论,认为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全面、更清晰地描述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首次提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结果的推广性还略显不足,需通过后续研究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了解流动儿童人格特征、歧视知觉、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社会经济地位(SES),从重庆市三所中学共获取七至九年级有效被试297名,评定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社会支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关系密切。在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与人格、歧视知觉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与歧视知觉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坚毅量表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25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发现:(1)城市流动儿童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2)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不仅在坚毅与城市流动儿童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6.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唯页 《文教资料》2006,(31):84-8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携带妻女进城务工。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被视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城市部分个体对他们的歧视,加上他们受到的家庭、学校教育相对落后,自身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相距,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就此作出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与学习,因此在城市中就出现了大批的流动人口。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流动人口的子女而言,较之于城市中的儿童来说缺乏相对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针对此种情况,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引起政府、社会的多方关注,为流动儿童的教育提供更为便捷的帮助与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客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流动儿童访谈资料的分析,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流动儿童"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对城市人认知"、"自我身份认知"以及"留城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以流动儿童自身的视角为基础,勾勒出流动儿童心中的城市画像和城市认知。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流动儿童的城市认知上,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与社会现实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与人口流动的影响,城市初中学校课堂里的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现象。通过进入F学校初一某班课堂观察,并与班主任和5位流动儿童访谈后发现:流动儿童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存在语言习惯差异,比较容易产生学业焦虑与身份焦虑,课堂交往范围相对有限以及交往对象同质化等问题。面对这些差异化现象,教师应重视课堂环境的多元化创设,重视流动儿童的身份建构并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课堂交往能力,以保证流动儿童顺利适应新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支持理念一要对流动儿童终身负责。流动儿童中的大多数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有的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想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