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约前年.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期间.有一位边远省份出版社的编辑不速而来,兴致勃勃对在病榻上的我讲:“我们总编来电话,先生的小说章我们包揽出版。不要您出书号费,一切费用全免。稿酬按规定最高的付给:”我不禁哑然失笑,回说:“多承厚意,实在感谢您和总编。不过您来迟了。”  相似文献   

2.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爱看书。听老师讲,书刊都要通过编辑们编辑才能出版。我想,编辑一定是些有大学问的人。后来又听说,许许多多好文稿,被一些不识货的编辑塞了字纸篓。于是,在我朦胧的印象里,编辑好象操纵着生杀大权的阴曹判官,对他们不知该敬还是该憎。  相似文献   

3.
完成了处女作忙碌惯了的人,忽然闲下来,真是没着没落的不知如何是好。难怪工作了几十年的人,一旦退休,就被一种莫名的孤寂、苦闷困扰着。我1974年退休后,因整日忙于照顾心脏  相似文献   

4.
2010年10月15日,《金属加工》杂志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各级领导到会讲话祝贺,中央台、新华网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作了报道,令办刊人员和杂志的读者、客户备受鼓舞。  相似文献   

5.
6.
我和他结婚的第二天,他就给我立下了约法三章:"不得随意动他书房里的任何东西,包括一张小纸片."我以为那里有什么重要的"机密文件",待我在他的"严密监督"之下,参观完毕后,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7.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给自己画像难,给作为编辑的自己画像则更难。 至少,你不得不静静地想一想自己,让记忆的流水重新在十二年编辑生涯的河道里流过,再重温一遍你的甘甜与苦涩,你的自信与无奈。每当这时,我只有太多的感叹。就如“庄周梦蝶”,梦见自己变成一  相似文献   

9.
1990年冬天,我采写的《嵩县树仁村有60%以上的农户用上节柴灶》一稿,先后被县广播站、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电台采用。不少人夸我有出息,并说:“咱村上电台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但也有人说:“他一定认识编辑,不然那小子连初中……”遇到有人询问,我总是郑重其事地说:“真的,我不认识编辑!”前几年由于家里穷,我初中未毕业就被迫离校务农。后来经人介绍到外地一家煤矿干活。去年8月,我在矿上听到了一则家乡新闻,广播的那个村和俺村同属一乡。千里之外听到乡音,使我激动得久久难以平静,别人能写出家乡的新鲜事在电台广  相似文献   

10.
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 一个思考的大脑 一个一,是说一个思考的大脑,也就是一个编辑工作的思想原则。我把它叫做“新编辑观的追求”,我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也把它拿来做了我的编辑工作论文集的书名。 这个思想原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约从80年  相似文献   

11.
我做编辑     
转眼间,我从一所理工院校毕业至今已近6年了,这期间所出的不少洋相和得到的点滴收获却是难以忘怀的。 我出身在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子”,大哥虽学历不算高,却早已是在文学  相似文献   

12.
我做编辑     
编辑的头上戴着一顶由来已久的帽子:为他人做嫁衣。这话听起来似乎充满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其实,以己之亲身体验,做编辑亦很快活。编辑的一日从不重复。编辑的眼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三尺办公桌上,每天都垒着成堆的来稿。拆阅这些来稿是一天的必经程序,不见面的作者或老或少或男或女像真诚的朋友,向你讲述着最新的故事最新的感受最新的创造。这都是真实的记录。面对一个个赤裸裸不加伪饰的灵魂,作为第一读者的编辑,会更加认识社会体味人生。在当今似乎处处弥漫铜臭世风浮躁人心不古的日子,人们其实仍在追求着美好的东西。报纸作为一块精神阵地,我们牢牢地把守住它,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与我     
《今传媒》1996,(3)
编辑与我文/孔明我自小有一癖,见到铅字就眼热,非要读之而后快,读书,也读报,读久了,有两个神秘的字眼深入我心,不知其义,也不懂发音,求教于父亲,他摇头;问前后左右,都说不明白。这样存疑到初中,就想当然:编辑肯定是个大官,有权有势,铁面无情,明镜高悬,...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与我     
上小学写作《我的理想》时,我就写过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编辑。虽然已不记得作的具体内容了,但这个理想在我心里却一直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今年以来我有两件喜事。一是5月16日观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二是6月9日我代表基层官兵写给彭丽媛等演员的一封感谢信被军报采用。 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以后,为了表达我们基层官兵由衷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我写了《致彭丽媛的一封信》。信写出来了,可是往哪里寄呢?有的同事说:“只有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才有可能被艺术家门看到”。也有的同事说:“你一没资历,二没关系,这么长的稿子,人家编辑看都不会看的”。我有点犹豫了,但转念一想,既然写出来了,试一试吧,遂将稿子寄给了周末文化版责任编辑曹慧民老师…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一些报刊编辑部,编辑人员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编辑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淡化,致使编辑工作中出现了等米下锅、被动应付、无的放矢、效能低下等不良倾向,因而影响了报刊的质量。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很重要的方面取决于编辑工作自身。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本身是客观的,编辑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任意左右、改变客观事实。但是新闻编辑工作并不是有闻必录、按图索骥,而是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对于编辑,我素来是抱有敬畏之心的。也曾多次参加过省地市级举办的文艺创作学习班,如今叫做笔会、培训班、座谈会之类的活动,听过不少编辑老师的讲课,也很知道些编辑老师名字的,但终未在学习、培训班,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自退休后下基层少,写的稿件赶不上形势往往碰壁,所以就不再给报刊投稿,更不敢寄给北京的大报。但有两篇稿件与《中华新闻信息报》接触,深为编辑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好作风所折服,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1995年开春,我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上登了一条消息,报道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提倡写短稿,要记者编辑把反映自己政务活动的稿件压缩再压缩,由3000多字压到800字见报。我很受教育,就  相似文献   

19.
登程 1953年夏,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于沈阳街头。一个同志突然告诉我:“昨晚人事部门的同志急着到处找你。”上午8点一上班,我便去了人事科。科长的名字我已忘了,只记得他姓卢。卢科长通知我,“两天之内把这边的工作全部交代清楚,去北京中国科学院报到。那里有紧急任务等着你。”  相似文献   

20.
副刊编辑是我深深热爱的职业。我热爱它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的那种非同一般的人际关系——那是一种省略了繁文缛节的、无须相见相认而瞬间通达的人际关系。通常我在堆叠如山的来稿中跋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