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例〕“把4朵花分成两部分 ,可以怎样分?”学生通过操作学具 ,有一生首先发言认为4可以分成2和2 ,马上又有一生提出4可以分成1和3 ,紧接着一生补充4还可以分成3和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有序板贴如下 :然后教师追问 :“这些分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沉默不语。无奈之下 ,教师只好亲自讲解、演示 ,指出以上三种分法分别是左边移一根小棒到右边形成的 ,其中分法(1)和(3)属同一种分法 ,只是观察顺序不同而已。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并不领情 ,有的学生仍面露难色 ,如坠雾中。反思〕学生之所以难以发现、领悟4的组成间的内…  相似文献   

2.
一、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能否参与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你的教学效果。在参与中,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发潜能,提高素质。例如:在教学第一册数的组成几和几一课时,先提问: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带着问题摆小棒,小组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有规律的依次移动小棒。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方法,这为后面学习6到10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展开活动,做  相似文献   

3.
“5的组成”是“5的认识”的教学重点,建议在新授和练习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实施如下的愉快教学: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掌握5的组成1.指导学生有序操作学具,弄清5的组成。师生都拿出5根小棒摆成—排。先启发学生回忆在学习“4的认识”时,通过分小棒,知道4的组成有:3和1组成4,2和2组成4,1和3组成4。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我们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5的组成有哪些?  相似文献   

4.
<正>1.创造操作机会,让学生会创造由"做"引"思",由"思"导"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知识的内涵、感悟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特征后,分别给出三组小棒(其中只有一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体框架)。教师先让学生从中选取一组小棒,再动手尝试搭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是怎样搭建的。之后,教师将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提出:  相似文献   

5.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一、让学生多“动”所谓多“动”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学习 ,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具 ,多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 ,让他们自己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如教学“5”的认识时 ,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 5根小棒、5个圆片、5…  相似文献   

6.
计算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小学阶段就必须扎扎实实抓好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究竟要抓好哪些训练呢?一、抓好记忆性训练小学生学习计算离不开记忆知识,学生对知识记得准、记得牢,可以提高计算效率。教学时,首先运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反过来又在记忆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要找出知识的记忆规律和特征,加以比较区别,并联系生活实例进行训练,以便加深记忆。如,教学“4的乘法口记忆。如,教学“4的乘诀”时,先让学生动手摆1个4根小棒,启发学生思写出乘法算式“4×1=…  相似文献   

7.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问"、多"表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一、让学生多"动" 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所限,其认知的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摆摆等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有利于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如在教学"6的分与合"时,教师提出把6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到了五种不同的分法.这种做法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经师生的共同分析、综合,就不难抽象、概括出6的分与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是完成新知教学的良好途径,也是落实学习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的良好途径,同时,使学生体验认知活动成果的快乐,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操作“参与”,发现规律。对数学概念,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如果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不仅对概念理解得不深不透,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摆小棒,找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自己寻找规律,此操作过程分五步进行。1.用小棒摆数。(1根放在…  相似文献   

9.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下面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物游戏”为例加以阐述.[教学环节一]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操作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将4根小棒分成两个2根,只有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才分成1和3.学前的孩子就熟知  相似文献   

10.
《除法的初步认识》(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第3节)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材单独安排一节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等分除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的意义。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有如下新的设想。 (一)在游戏中学先用分彩棒游戏引出“平均分”。全班学生人人动手,按老师要求分彩棒。把8根彩棒任意分成2堆。根据学生的不同分法出示下图:  相似文献   

11.
一、在课的引入中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往往要通过一些准备题进行过渡。因此,新知识引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就要设计一些紧扣新知、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的学具操作内容,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我就是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的方法,设计准备题的。首先让学生在第一排摆2根小棒,第二排摆的根数是第一排的5倍,第二排摆多少根?为什么?摆后学生回答:“求第二排摆多少根,就是求5个2是多少,所以摆10…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不仅要学会,而且还要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让学生动手去做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皮亚杰提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发现。如27+5(五年制第二册),这是两位数加一位数,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口算方法,理解进位加的算理。首先让学生摆小棒,在左边摆27根,右边摆5根后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根据…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突出强调讲了“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通过实际操作,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多种感受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有效的培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操作学习的方法及其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掌握操作技能是进行学习的必要手段,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小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操作,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知,作为抽象概括的支点,这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操作程序为:第一步,选择操作材料,明确操作目的。要求“从2捆和3根小棒里拿去8根,还剩几根”,应该怎样拿?(先……再……)第二步,学生自行操…  相似文献   

15.
激趣例谈     
一、运用直观,激发兴趣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5的组成》,我左手拿1根小棒,右手拿4根小棒,并且嘴里喊着“5可以分成1和4;1和4可以合成5”。然后让小朋友左手拿2根小棒,右手拿3根小棒,跟教师一起边表演边说组成。结果,小朋友学得轻松又记得牢。再如,三年级的《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一课,教师让…  相似文献   

16.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来激励学生,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还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学、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争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自己。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教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那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呢?现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案例一:师:现在提供给大家三根小棒,上面标有长度,先动手摆三角形,然后将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填写在下表中,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  相似文献   

19.
从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我们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小学生思维的规律和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初步尝试。下面是训练的内容和体会。 (一)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进行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①操作训练。根据一个数的组成的不确定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性在教学时让学生摆一摆。如: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在课桌上进行实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老师用直观教具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只能旁观,而不能人人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体会到学具的操作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学具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刚从幼儿园跨入教学班,幼儿园以“乐学”为主来认识事物,但进入一年级,教学大部分都是听老师讲课,很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教师很费力的讲解,而学生却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动手用吹塑纸剪了很多小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分发给学生。如:在教学数的组成: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摆法?9根小棒分成两堆又有几种摆法?学生人人动手摆,兴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然后再请同学在黑板上表演,最后老师小结。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用学具拼组新图形,有拼成小汽车的,有拼成小船的,有拼成大公鸡的等,学生感到新奇,非常感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