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中原地区经过战争破坏,土地荒芜,人口减少,急需补充劳动力,加之在秦汉统一的形势下,边疆各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着北方各族,因而,当着东汉政权衰亡,出现了分裂动荡的局面时,边疆各族便乘机纷纷南下入居中原,汇成了民族大迁徒的趋势。这次大规模迁徙的主流是北方蒙古草原东  相似文献   

2.
<正> 东汉亡后,三国鼎立,经过四十六年(公元220—265)的战乱,魏灭蜀后权臣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都于洛。 自东汉中叶以来,我国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入塞匈奴凡十九种……其中屠各族最为豪贵,他们统治匈奴人不下三万户,再加其他内附的匈奴部落,总数当有数十万人”。羌族,“东汉以来散居关中诸郡与汉人杂居处……关中人口百余万,氐、羌和鲜卑等族约占半数”。(见《中国通史》第二册397和401页——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北方各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族源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中着重探讨了华夏族与北方各族的关系:(一)史前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二)夏商周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三)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四)秦汉时期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而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平城及其京畿所在的大同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山西高原的接合地,因盆地用边有多处山口,形成天然关隘,而为古代游牧族进入中原之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纷纷入塞南下,大同盆地是各民族南下中原之枢纽,鲜卑拓跋部经过力微、猗卢、什翼犍等几代首领的努力,向大同盆地进军,奠定了北魏建都平城的基础。到十六国后期北魏建立,拓跋硅利用该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击败周边诸多政权,由此南下中原,建都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魏晋时期北方各族的融合是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今试加说明,以就教于读者和历史教师.一魏晋时期的北方各族,除汉族外,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和乌桓等少数族.他们原来大都散居在我国传统疆域范围内的西北部和东北部边境,过着比较落后的游牧部落生活.秦汉以前,各少数族开始向着农业比较发送的祖国内地迁移.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皇权衰落,地主豪强拥兵自卫,各霸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军事集团.他们之间连年混战,使原来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各地封建军阀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和劳动人手的  相似文献   

6.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30-35
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了东晋王朝。自衣冠南渡建立政权伊始,中央政权无时不操纵在门阀士族手中,其百余年的统治基本依赖于南渡的侨姓士族和本土江东世族的扶持。三国时期以来江东与中原地区形成的从政治到文化的隔阂,江东的吴姓大族和北方的中原士族在政治和经济权益分配等诸方面存在着本能的对立。北方士族要使新生的东晋政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必须有意识地拉拢江东世族。北方士族南渡又必然要侵犯江东世族的既得利益,江东吴姓世族和北方侨姓士族,这种既相互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东晋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前言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区較广的民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藏族人民对祖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有巨大的貢献,在祖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泣。藏族与汉族自唐、宋以来就有着友好的关系。这一关系,到了明朝时候更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个发展对两族都极为有利的,也是符合兩族人民的願望的。然而,在当前明史教学中,对于汉藏兩族間的友好关系,却只字未提,甚至連藏族的活动情况也不提及。如在高中課本第二册第二十九章“明跟边疆各族的关系”中,談到明与西南各族的关系时,只写道:“在明帝国的西南边境居住着苗族、彝族、瑤族、僮族等很多民族。”并未提到藏族,在其他地方也是同样的。这的确是一大缺点。其实,明代,汉藏兩族間的关系,較之汉族与其他各兄弟民族間的关系更为密切与良好。因之,我們認为明代汉藏兩族間的友好关系,应当在明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上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十六国时期,石勒等众多胡族首领在北方的征战使其再次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自汉末曹魏始,大量边族迁入内地,而山西正处塞外与中原的过渡地带,边族内迁、少数民族争权、佛教初传等现实因素成为上党不断发展的催化剂,在军事冲突与民族融合的历史浪潮中,上党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在西周宗法制、先秦夷夏观、两汉名教思想和魏晋门阀制度的潜在影响下,汉民族正统意识不仅因藉民族矛盾的激化浸透南北汉民族人心,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各胡族人民的政治观念。十六国胡族政权出于维护统治的名份需要,从汉化传统中寻找理论依据,出现了奉有德政权为正统,视无道政权为僭伪;奉中原政权为正统,视周边政权为僭伪;奉大一统政权为正统,视偏安政权为僭伪等正统之争。但是,传统的汉民族正统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亦非口头上的正统之争和浅层汉化措施所能化解,故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后,随着孝帝等胡族统治推行深层汉化政策,北朝诸胡族政权才通过政治、经济、化习俗的彻底汉化实现民族融合,并最终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成为与南朝诸汉族政权分庭抗礼的中原胡族王朝。  相似文献   

11.
从汉魏以来,边疆各族不断的迁到内地,到了普朝,各族已经杂居在黄河流域各地。人口数字,在北方也占很大的比例,据当时江统的估计:“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这些少数族,在内地和汉族杂居,虽然受晋朝地方官吏统治,但是还保留着部落组织和世袭的部落贵族。当各族人民起义推翻了西晋统治之后,少数族的贵族利用这一形势,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旧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从成、汉的建立(304年)到北魏的统一北方(439年),这一百三十五年之间,曾出现过长期的分裂混战局面。  相似文献   

12.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逐渐为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特别是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由于汉匈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汉匈前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就西汉与匈奴和亲的背景、目的、牢固程度、性质、效果等方面,分两个时期分别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唐末五代初期,中原封建割据,千里赤地,遍野哀鸿!与此同时,耶律阿保机领导契丹族崛起于北方。他于九○七年即可汗位,力平诸弟叛乱。九一六年统一契丹各部,建立独立封建政权。异军突起,生机勃然!阿保机在建国前后,一方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提高本民族的文明水平;另方面团结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开拓祖国北方边疆,为民族融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契丹国家的建立,使之摆脱了氏族制度的藩篱。但它仍带有浓重的军事行政联盟的特色,它是松散的,原有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很容易走向衰落和瓦解。如果说统一国家的建立为经济、文化的高涨与繁荣提供  相似文献   

15.
腾冲北部汉族民歌是我国汉族民歌的组成部分,自从中原流传到腾北边地以来,逐渐在人民的生活中扎根,和边疆众多少数民族艺术融合,形成特有的滇西边疆汉族民歌艺术特色,它曾和这片土地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腾北汉族民歌同其它民间音乐文化一样,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不断流失,许多歌曲如何对其传承保护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代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的考古材料分析,两汉时期的广西,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秦代统一岭南后,封建制度在广西确立,大批中原汉人南迁与越族杂居,共同开发广西,在两汉400年间长期稳定的环境下,广西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获得迅速发展。但因为地理条件和封建化影响程度不一,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种不平衡性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魏晋隋唐时期的河东裴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之一。西晋时,它与琅王牙王氏齐名;唐代,它出现了十七名宰相,对当时的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大量唐代河东裴氏墓志的出土,为解决其族源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河东裴氏“与秦同祖”,其直接祖先是春秋时期秦桓公之子钅咸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在这个大家庭里互为依存。秦汉时期匈奴族与中原汉族在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西汉盐铁会议记录由汉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整理,以《盐铁论》为文本流传至今,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盐铁论》六十篇论中,有二十四篇直接论及汉匈关系问题。汉匈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互通有无,争斗仅是局部、暂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登国元年(386年)建立北魏。天兴元年(398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大同)。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又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凡九十七年,历六帝七世。北魏定都平城后,大同就进入了历史上巨大的转折时期,不仅经济上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在政治文化诸方面对中国北方领土也发生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发表一点肤浅看法。北魏以前,大同地区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居的边郡之地。东汉末年,中原大  相似文献   

20.
永嘉之乱后,大量的王亲贵胄、中原世族等为避战祸,渡江南下求生存,史称"永嘉南渡"。徽州因处万山环抱之中,少兵燹之虞的优良自然环境特性,成为北方混战时期人们理想的庇护之所。迁入徽州的中原世家大族,对徽州社会的宗族观念、宗法制度以及人文风俗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