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创业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青年学生作为创业的主力军,拥有很多的优势,但也需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推动社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高校创业基础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层面和学生考核层面,对加强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高校开展创业基础课教学,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具有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跨专业融合中存在的课程设置静态化、师资培养难度大、平台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跨专业动态融合的必然要求。面向学科竞赛,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跨专业融合存在的工程与管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矛盾,提出了跨专业动态融合机制构建的三个基本问题,包括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测评为出发点,围绕商业模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构建虚拟教学团队、建设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三个层面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相似文献   

4.
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会对大学生创业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武汉市十所不同层次高校的608名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实证调研,从大学生个体、家庭、高校三个层面出发,通过运用OLS、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武汉市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高校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较为显著,但家庭层面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对性别和创业培训的情况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年级、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比赛机会等对男大学生的影响显著,而影响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则是实习经历、亲朋创业经历以及创新创业比赛机会等。对没有创业培训经历的大学生而言,个体、家庭、高校层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而对于经历过创业培训的大学生而言,仅有性别和创新创业比赛机会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优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协同培养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等四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对于拓宽自身就业渠道还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培养目前还存在学校教育体系陈旧、忽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风险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学校要从思想层面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高校要提高认识,转变教学方法和思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培养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以及中央政府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大学生创业俨然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另一选择。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情况,进而从创业教育、资金支持、创业设施方面给出具体的支持对策。  相似文献   

7.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措施,也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需要。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生存型就业等同于创业型就业,弱化了创业型就业的创造创新要素,造成政策层面对创业型就业的忽视,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只有提高创业认识,优化创业政策,改革创业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省、市及高校的不同层面背景,阐述了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旨在指导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就要从创业的层面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引领,引领大学生对创业基本规律、创业过程、创业方法和创业原则的创业认知,引领大学生创业性格特质、行为特质、年龄特质和能力特质研究,引领大学创业领域选择,引领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与法律学习与运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大学生专业教育培养理念,提高专业教育实施效果,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异同及耦合条件的分析,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四维度耦合路径:教育理念层面强调融合,实现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层面注重渗透,凸显层次化;师资建设层面依托"专""兼",打造教师多元化;管理服务层面注重引领,形成长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