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移情发展与道德发展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慧  乔建中 《教育探索》2004,(6):111-113
移情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移情发展对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移情的内涵与道德原初的内涵相一致,个体移情的发展体现着个体道德的发展;移情发展是情绪社会化的基础,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移情促进道德准则的内化,移情水平反映了道德的内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内在机制来看,利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过程。从网络有助于利他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来看,一方面,网络环境的一些特征比现实社会更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对利他行为的激励机制。因而,网络利他行为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利他行为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明确自闭特质对共情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述情障碍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利他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运用集体施测的方法,采用自闭谱系商数问卷(AQ)、多伦多述情障碍问卷(TAS)、共情商数问卷(EQ)、利他行为问卷对1 715名中学生的自闭特质、述情障碍、共情、利他水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1)自闭特质对共情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r=-0.28,p <0.01);(2)述情障碍在自闭特质与共情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1.50%);(3)利他水平调节了自闭特质与共情关系间中介作用的前、后两段路径。结论 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自闭特质对共情的作用机制,而且揭示了该心理机制的个体差异,对弱化自闭特质对个体心理及行为适应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研究了大学生移情能力、利他行为的相关性。被试为信阳师范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本专科生173名,其中男生66名,女生107名。采用了《大学生利他观念问卷调查表》、《同他人的理解与交流》和《社会共感能力》等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性极其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道德自我认同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感知匿名性问卷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道德自我认同能够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匿名性能够调节道德自我认同经由自尊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直接路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霍夫曼的道德移情及其功能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移情发展水平.指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移情倾向可以加强个体具有的公正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唤起的移情可激活道德原则,而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动机,进而决定了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中,网络游戏也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但是网络游戏为了追求逼真的感官刺激,将暴力、血腥引入到游戏中,这些都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因玩网络游戏而发生的案件逐年增多。移情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对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讨论移情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提出在社会转型期应充分重视移情的作用。主张采取早期培养、体验式培养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发展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9.
道德移情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道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移情、移情能力以及道德移情能力的概念解读入手,分析道德移情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青少年在道德移情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对33所大学的20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校背景变量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与网络行为偏好间关系的影响.多层线性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学校差异;(2)在控制了性别和网龄之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对其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3)信息偏好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学校差异;(4)学校层次和学校地域对信息偏好与网络利他行为间关系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客观社会阶层问卷、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02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客观社会阶层、主观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相关显著;网络人际信任在主观社会阶层和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共情对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讲,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随个体共情水平的增强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善行河北”引领大学生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行河北”活动为大学生道德实践提供了契机。创新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知,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4.
抽取138名被试,使用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考察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的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以及现实利他行为总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利己行为与观念则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提醒3个维度以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研究表明,中庸实践思维的个体更倾向现实.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其教育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然而,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道德失范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种两难境地,教育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生的基本伦理观根植于潜藏的情感能力。情感本身是人最重要的动机系统,情感体验是联系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桥梁和中介。因而道德能不能转化为德性必须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移情培养则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体验活动不断地实现道德接受主客体的双向建构,丰富道德接受主体的情绪体验,促进道德信念形成。任何道德认识只有经过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强的道德意志,才能最终外显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机制及其保护性因素,对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临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考察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杀人际关系理论的潜变量模型能较好拟合我国大学生自杀行为数据。自我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显著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且具有叠加效应。习得的自杀能力,尤其是死亡恐惧感的降低,对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显著影响。希望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存在缓冲和催化两种调节作用。当个体心理状态恶化时,高希望水平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降低自杀意愿和行为产生的可能;但在同样情况下,如果个体缺乏希望或绝望悲观,则会起到一个催化作用,放大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力度。随着个体心理状态恶化程度的提高,这两种机制的作用逐渐增强。研究发现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临床或预防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网络消极影响的探讨,而对网络积极因素的研究较少。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积极因素的较集中体现。本文试就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个简要的综述,指出了目前网络利他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