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今移民已成为全球性现象。本文作者简要比较了一代移民与二代移民的文化认同感。首先讨论了移民的文化认同感的复杂性;其次分别从语言、思维模式、对母国的感情和被认同感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一代移民与二代移民的不同的文化认同感: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Mulan》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置换。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世界的文化受到文化霸权强有力的渗入和强权干预,导致自己的民族文化遭受边缘化。面对这种后殖民文化霸权,第三世界文化应积极寻求走向世界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奈保尔具有批判殖民主义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流露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默认。在作品中表现为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因素与作者矛盾的后殖民意识。奈保尔以一名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这个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河湾》中,后殖民时期代表作家奈保尔塑造了一群后殖民社会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丧失文化身份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或自我放逐,或模仿宗主国文化,在"失根"状态中苦苦煎熬。《河湾》反映了奈保尔对后殖民时期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和关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化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种语境下,后殖民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使得翻译摆脱了单一的语言学范式研究的束缚,把翻译与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和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去解读《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试图去发现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伊迪丝作为小说《拯救》中唯一的白人女性,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头脑聪明有主见,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揭示其虽身为女性,但却与西方白人男性一道,在展现作为西方白人的优越感的同时歧视东方遥远国度的有色人种,尤其是有色人种女性,加重了作品中非白人女性的生活枷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基本框架,通过分析霍克斯译本的两个具体译例,指出在涉及文化数字的翻译中,应充分考虑数字在源语文化中的特定文化内涵,通过适当加注等补偿手段尽可能地保持文化信息的不失真。  相似文献   

8.
刘珏 《考试周刊》2009,(18):219-220
2006年,一部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揭示了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压迫,导演的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他反殖民和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向美国大陆移民,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移民浪潮。电影《喜福会》和美剧《初来乍到》都选取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历程。它展现了第二代华裔子女如何艰难挣扎在父母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中。一方面他们很难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领悟故土传统价值观念的真谛,成为两种文化间的"夹缝人"。但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二代移民在经历文化身份的迷茫之后,往往会重新审视本族文化,对传统中国文化有新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汲取力量,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文化窘境中觅得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钟情于"寻根"题材的流散作家,黄哲伦在美国戏剧界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他那独特的戏剧手法的运用。本文针对其早期成名作《新移民》中"平等对话"的创作策略,阐释作者如何借用中国戏剧艺术符号,运用借位与隐喻、含混与杂糅的表现手法,做到人物、主题、情节以及场景在外百老汇舞台上的完美结合,使《新移民》在焕发艺术光彩的同时,成功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视野,实现了华裔由"我是谁"到"我会成为谁"的身份寻求。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是一部富于伦理内涵的剧作。剧中展示的多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奥兰多与罗瑟琳之间的爱人关系,揭示了非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弊端,间接地、象征性地提示了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优越性。整体主义的伦理观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实体作为伦理考量或者说伦理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能够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如此,人与人便能构成整体主义的存在者体系,处于更加和谐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近代山东人"闯京城"是一个重要现象.数目庞大的山东移民成为北京市第二大移民群体.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原住地的推力及移住地的巨大吸力.近代山东人人京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有着自身的特征,说明中国近代移民文化具有多元性,由此导致近代旅京山东人的社会分层更广,更加多元化,其多元性比山东人"闯关东"更强.大量的旅京山东人不仅缓解了本地社会矛盾,同时也对近代北京城市乃至全国的发展都起到了程度不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说《耻》中有关拜伦歌剧的隐喻贯穿全小说,对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隐喻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同时也折射了后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后裔的困惑和迷茫,指出只有直面历史,遵守新社会秩序,他们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4.
作家福斯特在其小说《印度之行》中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表达了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思想。通过结合小说写作背景和小说作者的自身因素,分别从这两个不同的思想视角切入,深入研究和分析这种矛盾思想产生的原因及根源,以利于加深对小说中作者矛盾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在多学科的视角中透视广告中隐含的性别观念,用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对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显现方式加以梳理,努力揭示其内在的文化根源与社会影响,找寻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实质,并将这一现象放在动态的文化系统及传媒全球化的状况下加以审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哈代所精心构筑的文学版图上不朽的威塞克斯王国,从人类与宇宙冲突对立所付出的代价、小说创作中运用星座距离来折射人心亲疏、人类和宇宙万物和谐相处之时的欢欣几个方面分析了属于哈代的生态宇宙意识,从而意识到人只是宇宙整体中渺小的存在,唯有秉持和谐共存的观念,以一种系统、整体论的眼光,承认并尊重宇宙当中各种生命以及非生命体所具有的内在均等价值,人与宇宙万物方能实现生生不息、相亲相携的最佳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池莉是以“新写实”而著称的女作家,但她的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常常被评论者忽略。在笔者看来,池莉在小说中通过男权中心社会里女性形象的成长以及两种写作策略,表现了她对女性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的关注,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试析超个人心理学及其关于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及其地位、定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的意识论为重点,通过对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可瑞普纳对意识状态的划分以及进入意识异常状态的主要方法等代表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对超个人心理学中的意识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