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2.
袁晞 《出版参考》2009,(9):39-40
人民日报社大院里认识范荣康的人好像都叫他“老范”。 我一到《人民日报》工作,就在老范手下,当然他是副部级的副总编辑,我是最低一级的编辑,中间还隔着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好多级。由于我所在的文艺部归老范管,编好的版要老范阅后签字才能付印,跟老范打交道是经常的事儿。他看报纸大样的速度极快,在大样上修改的不多,但多是政策的关键之处,所改的文字也往往是画龙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3.
夜深人静,只听见蛐蛐的叫声.忽然,从文具盒里传出一阵说话声,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橡皮妹妹说:“你们说,我们中谁最有用呀?” 铅笔大哥接着话题说下去:“当然是我了,你看,小主人一天之中都离不开我,没有我,计算、演算、画图、写字都无法进行,再说……” 直尺弟弟打断它的话,说:“不对,应该是我,没有你,小主人还可以用钢笔嘛,没有我,就不行了,就没法测量、画图,当然是……” “ 不对,”橡皮妹妹生气地说,“我看还是我吧,没有我,小主人的作业就又脏又乱,有了我,作业本才会如此整洁,我看应该是我!” 就这样,…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不太爱哭的人,但是有时候也会挤出几颗“金豆子”,不过这些“金豆子”也分酸、酣两种。 有一天,我正在无聊地看着嬉戏玩耍的同学。突然从我的身后传出一声“打开了”的叫声,我向后一看,原来是林星超把韩康的秘码文具盒打开了,看他那神情,简直比哥仑布发现新大陆还要兴奋。我便问他:“你是怎么把它打开的?”于是,他详细地告诉我打开文具盒的窍门。正当他说的眉飞色舞、沫星四溅的时候,韩康从外边跑了回来。林星超顿时站在那一动也不动,好像是一截木桩。韩康走到桌子旁边,看了看半开的文具盒,仿佛明白了几分,立刻冲着…  相似文献   

5.
又接到一包稿子,打开纸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照例是一封求助的信。所以说“又”,所以说“照例”,因为我经常收到这样的“不速”之稿,读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的信。第一行当然是称呼,有称“同志”的,有称“老师”的——真个惭愧,我怎么也有了“私淑弟子”。第二行往往是“您好”两个字,加上个叹号作为一段。下边才是正文。  相似文献   

6.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7.
不知不觉间,参加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的季度评奖工作已经整整两年了,这期间发表了若干评价意见,有些已在不断地重复。而“旧说”不可再说,“新语”该说些什么呢?真是颇费斟酌,几次提笔,几次辍笔,最后,决定还是将埋在心底很长时间的一个想法说出来吧。这些意见可能有些“跑题”,不尽恰当,但却是我的“实话实说”。 首先,我说一说在评奖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个现象,这就是我们这些参加评奖的人员对参评的每一个节目都看得十分仔细,常常,只要时间许可,大家恨不得从头至尾,一无遗漏地看全看完。说实话,大家看起来没完没了完全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层次说——我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绪引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颇存争议,概有“实体说”、“要素说”、“矛盾说”,“关系说”、“规律说”、“原理方法说”种种。从讨论的情况看,各家之说俱有己理,但要统一他说似也难。这种僵持状况本身已经暴露出旧的科学规范、旧的科学思维的局限,能否摆脱旧规,探索一条新的认识途径呢? 现代科学的新贡献是,认为科学本身是  相似文献   

9.
赫鲁晓夫问我:“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我不便直译.只好说:“毛泽东说的是生气的话,但他不是骂您。”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又看着毛泽东。也对我低声说出一句难听的俄语  相似文献   

10.
到一个明友家里去玩。我说看伊拉克战争的电视直播,我最喜欢看的是那些不断在下面出现的字幕——最新消息。朋友立刻说“我也是”,并起身从桌子上拿出一摞白纸说:“你看,我这上面抄的都是那些最新消息,虽然都只三言两语,甚至只有一句话,但就是这些东西才叫人感到惊心动魄,并牢牢地把我‘钉’在电视机跟前。”是的,我的不少朋友,这些天都被这些“最新消息”紧紧地吸引着。“连我的一向不爱看新闻的妻子。这  相似文献   

11.
在数码与胶片孰优孰劣的滔滔不绝的论战中,肯塔说:“其实我们可以两手一起抓,左手胶片;右手数码。”他用了中国人十分习惯使用的“两手抓”一词。 肯塔来自奥地利,狂热地喜爱摄影,注意,我说他“狂热”地“喜爱”着“摄影”,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容易理解成的热爱器材并永远津津乐道。他总在世界各地游走,也总在兜里揣着用旧了的数码相机,奥林巴斯的C-5050;  相似文献   

12.
杨润 《新闻界》2002,(1):42
妻子下班回来,忙不迭地从小拎兜里拿出一张在本地颇有影响的报纸,严肃地对我说:“你看,报上说妻子讨厌的丈夫有五种,我对照了一下,你至少占其中四种,真不得了!”我拿过报纸,见上面《生活参谋》栏里,赫然印着一个标题:《妻子最讨厌哪几种类型的丈夫》。下面列着五条,仿佛一些法规条文。我很小心地像镜子一样逐一拿来给自己照了照,果然发现,除了“动辄骂甚至打妻子”一条外,其余如“争强好胜”、“不善揣摩爱人心理”等等,我均不折不扣地可以对号入座!我知道这“参谋”荒唐透顶,但又怕跟妻子解释不清,于是半晌后才怯怯地问…  相似文献   

13.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4.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与读者     
1986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正坐在房里看电视,老父亲走到我跟前:“阿云,有一个女同志来给你拜年。”我站起来走到小客厅,没见人,却见桌上放着一网兜苹果。“哎,怎么走了?”老父亲也颇为奇怪,“她说她是一个医生,专门从汉口跑来看你。”“是她!”我惊叫了一声,毫不迟疑地提起苹果就往楼下追,没人,又往电车站  相似文献   

16.
新年,我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春节刚过,我走到邮局,邮递员给我一个纸包。我接过一看,是《新闻界》杂志社邮寄来的。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原来是一本1996年第一期《新闻界)}杂志。本来,对这一份杂志,我早有所闻.并且早就想订阅,以便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但由于...  相似文献   

17.
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正在莫斯科观看一次阅兵式。亚历山大的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那些坦克。“要是我有这样的战车”,他说:“我早就把整个亚洲征服了。”凯撒注视着那些导弹。“我要是有这些箭,早就统治全世界了。”拿破仑的目光从他正在看的一份《真理报》  相似文献   

18.
一、流落楚汉我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初左右来到武汉。那时正是所谓台儿庄大捷以后不久,街头到处还散满着爆竹的残骸,空气里还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就在这时,我因陈同生(那时他叫陈侬菲)的介绍得识范长江同志。据同生对我说,老范拟脱离《大公报》来同我们一起搞新的新闻事业。我对老范最初的印象,是他还年轻,充满着朝气。当时他是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应某教授之约,前去探望,一进内室,只见老教授独自坐在藤椅上,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地看杂志。我先开口向教授问安,寒喧一番之后,各自坐下。我说:“教授同志,您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学究,把喝牛奶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了。”教授苦笑着说:“我年岁大啦,眼力不行,只好望书兴叹而已!”我接过教授手中的杂志一看,是1980年第12期《科学画报》。教授指点着说:“这本杂志内容很丰富,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68次投稿失败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体验到见稿的快乐。刚到报道组,我认为只要掌握了五个“W”,从旧报刊上收集到一线索”,然后关在屋子里展开“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写出新闻来。每次新闻干事要带我到连队了解情况,我都会神气地对他说:“现在手头的线索多着呢!”由于写作热情高,几乎每天都有稿子被我“鼓捣”出来。可是有些稿子在团里审稿时就给“枪毙”了,能发出去的也总是沓无音讯。为此我有些心灰意冷。一天下午,我到五连找老乡“诉苦”,发现连部有很多官兵在纷纷议论着什么,里面还有两位地方人员。出于好奇,我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