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声叠字“匆匆”一词含有忙乱、无奈之情,包含“匆匆”的古诗词文句也多蕴含这样的情感,如“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欧阳修《浪淘雹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湘见欢》),“还家妻子久黄壤,  相似文献   

2.
3月14日,我应邀参加浙江杭州市下城区“名师好课堂”活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其间,一个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叫‘匆匆’.写的也是时间匆匆,但是为什么读起来感到很缓慢?”学生口中的读起来很缓慢,是指课文的语言渎来很舒缓,和匆匆所应有的急促、紧张相反。简单地说就是,  相似文献   

3.
袁海锋 《学语文》2024,(1):22-24
《石钟山记》是苏轼“随物赋形”文艺思想的集中演绎,隐喻技法的运用更使得其思想情感幽微内隐,教与学极难破局深入。面对问题与困境,一种构想的“三步走”——辨体为先,依体定性;循序渐进,依法定教;批文入情,依文定旨——不失为《石钟山记》教学梯级拓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片断一:导入朴实,整体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触景生情的散文佳作——《匆匆》。看老师写课题。“匆”是“勿”加点,千万不要因为急急忙忙,把这个点给忘记了。齐读课题。(生读课题)师:平时,咱们可以说什么匆匆啊?生:脚步匆匆、时间匆匆、行色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师:这么多的匆匆,它用在时间上,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流逝。  相似文献   

5.
谈到时间,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在他的笔端,缥缈无形的时间仿佛有了模样,它行色匆匆,无法挽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中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确乎是一去不再复返的,“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此时读来,仍觉得《匆匆》拥有出色的文字和极细腻的感受。但是,时间的逝去纵然无声无息,却并非了无痕迹。青丝变成白发,沧海化作桑田,这都是时间的踪迹,时间将它匆匆的脚印留在自然之间。《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平实、晓畅的科普文章…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学意识的的广泛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活动。文学翻译对美学的要求则更为“苛刻”。《匆匆》乃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基于许渊冲提出的译学“三美论”,从音韵、意境、结构形式三方面分析了《匆匆》英译本的审美再现内涵。  相似文献   

7.
刚读完朱自清的《匆匆》,我脑子里剩下的只是“匆匆”两个字,作者用他实而不华的文笔告诉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相似文献   

8.
燕青 《作文》2023,(Z2):98-101
<正>在众多现代文学大师中,朱自清被认为具有“最完整的人格”,他的散文文质兼美、至真至诚,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匆匆》《春》《绿》《背影》《荷塘月色》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朱自清的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匆匆》(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堪称范本。燕去再来、柳枯再青、花谢再开,自然万物循环往复,他由景生情,不由得发出了对时间、对生命的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借助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9.
某地一位中学教师A在一次月考试卷评讲过程中,围绕评讲试题向学生发问:“世界上最公正无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一位学生应声回答道。教师A又继续问:“那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哪篇文章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奉劝人们要备加珍惜时间?”“是《匆匆》!”另一位同学举手回答道。话音刚落,最后排的一位男生B惊奇诧异地怪声叫道:“是匆匆儿呀哟!”(他班上有位女生绰号叫匆匆儿)顿时,教师A情绪急转,义正词严地喝斥道:“给我站起来…到前面来。”男生B来到讲台刚站好,教师A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B禁不住眼泪漱漱而下,  相似文献   

10.
这次淮北之行一共听了七位专家的课,可谓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专家们风格各异,或朴实,或华丽,或内敛,或奔放,但是他们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总会给人以启示,尤其是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让我十分感动。这种心情姑且叫做“匆匆”的感动吧!  相似文献   

11.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以“人生感悟”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  相似文献   

12.
当下,“80后”沉湎在《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集体缅怀青春岁月;“90后”已经或即将冲出象牙塔,成为社会新鲜人;而初登人生舞台的“00后”,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正走出一条极具个性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备课与烧菜     
据笔者了解,有些教师由于“懒”字当家,“混”字当头,备课往往变成了“抄”教案。买一本《备课教案》之类的书,或一字不漏、或断章取义地抄在自己的教案本上,以应付检查,而上起课来,则匆匆翻开《备课教案》,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14.
洪春幸 《小学语文》2008,(12):51-53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组是“人生感悟”单元,安排了文言文两则—《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以及《匆匆》《桃花心木》,还有两篇略读课文:《顶碗少年》和《手指》。这些课文描写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试图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一些领悟。  相似文献   

15.
我的同仁潘文新先生新近写了篇文章《素质教育迷失在哪里?》贴上由其担任版主的“教育论坛”后,赚得了网民的一片喝彩之声。在“素质教育”的调子唱得人快要耳朵起茧的今天,再去做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没有点新鲜而深刻的东西是极难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的。  相似文献   

16.
《匆匆》(人教版第12册)选自朱自清先生1924年12月出版的诗文集《踪迹》,全文充满了坦率而真诚的情感,质朴而清新的情趣。作者以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时间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教学时,可抓住文章“以情动人、以真感人”的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号称“千古第一奇书”,阅读、研究极难,近期出现了一些探索性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邀请部分作者和专家就此进行座谈。大家认为,《山海经》研究必须是跨文化、超学科和全方位的,其中神话的研究尤其挑战着我们的学识与想像力,既不能纯凭“理性”也不能抛弃“理性”。“神话—政治地理学”的推定符合“祭政合一”时代的特征,目前不失为一种工作假设。对其“文义”、神话形象或传说人物“母型”的考据、图文关系的分析,都很有必要。《古月令图》的假说,尤其新颖可喜。大家还认为,“本土化”或“乡土文化”研究是有意义的,但不能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而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总体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识字教学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刚 《小学教学研究》2007,(4):17-17,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然而,识字教学却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软肋”——常见蜻蜓点水、匆匆而过,  相似文献   

19.
王莉 《早期教育》2010,(2):33-33
寓言故事一:《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寓言故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183;约翰逊写的。书中描述了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面对奶酪突然不见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这个故事中,“奶酪”是个比喻,它代表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相似文献   

20.
刚读完朱自清的《匆匆》,我脑子里剩下的只是“匆匆”两个字,作者用他实而不华的文笔告诉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也许从儿时起,我们就会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