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通范当世,文名被其诗名所掩,本文探讨其散文渊源、理论和艺术风格.范氏遥继桐城古文,私淑曾国藩,师张裕钊,友吴汝纶,主张在继承桐城古文的基础上风格多变,其散文具有“简奥苍坚”、“辞气昌盛”和“诙诡、奇崛”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张说的创作实践看,其围绕时代性主题为基点与核心的多样化表现特点,几乎可以视为那一时代各种艺术方式与类型的综合。张九龄的诗歌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的地方,而且他的背景和张说又十分相似,所以应该说他与张说对盛唐诗歌创作所起的作用也很类似。其诗歌更多地表现为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3.
揭傒斯在元代文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诗名位居"号称元代四大家的虞、杨、范、揭"之中,其文名与柳贯、黄?、虞集齐名,跻于"人号为'儒林四杰'"之列.笔者在阅读文学史著作或古代诗歌选集时,发现其中对揭傒斯族别的论定,时有混乱或矛盾之处,故不揣谫陋,特对揭傒斯的族别问题略事辨证.囿于见闻,偏颇疏漏之处,幸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4.
范芳丽 《现代语文》2006,(11):16-17
一、从社会背景看曹贞吉词创作的原因 从曹贞吉一生的创作来看,他开始是在诗坛小有名气,之后才又进军词坛并大施才华,令其词名大大掩过了其诗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他在词坛创造了辉煌之后,并没有在词坛一直走下去,最后又回归了诗坛。他在中举之后有一段时期大量做诗,并以其诗名世,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之间诗作减少,兴趣明显的转向填词。出任徽州府同知之后,他又开始大量作诗。有人认为曹贞吉废诗填词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兴趣的转移,另一方面是受到当时坛上风气的影响。然而从康熙十一年到康熙二十四年这十几年间,曹贞吉正是在内阁中书任上的时期,是他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十几年。也正是在这十几年里,他的胞弟曹申吉因被反军所执被认为是逆臣,而后又遇害。手足之情令他无法不思念自己的亲弟弟,政治上的压抑却使他无从寄托,无从申诉。  相似文献   

5.
张说作为开元时期的名相,事功与文学相举,其文学创作在宰相身份的映衬下,风采张扬,素有"燕许大手笔"之称。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中,张说相关研究仍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对十年来学术界关于张说诗文集的整理、诗文本体研究以及思想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予以系统综述,以期能对当下张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侯方域,宇朝宗,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卒于顺治十一年。在明朝末年,他是以雪苑文社为核心的商丘文人集团之领袖,又是江南复社四公子之一,曾因同阉党馀孽阮大铖等人的斗争而知名于天下,并以“诗与制艺名海内”。然而他早期的诗文,多是为了文人社友之间的酬答唱和以及应举考试而作,社会、艺术价值均不高,其影响主要在政治方面。作为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文理论和诗歌、古文创作,都是在明亡而入清之后,才逐渐成熟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但在入清之后,他主要又是以古文名世,被誉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当时论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远近无异辞”,故其诗名为其文名所掩。其主要原因是,他公开宣扬反清复明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时人皆不便大为称许;加之他的《四亿堂诗集》后来又被清  相似文献   

7.
刘国明 《中国教师》2011,(15):68-70
<正>宋代立于鼎唐之后,恰又是一个文学书事葳蕤繁祉的时代。有宋之别于唐,在于唐之欧、虞、颜、柳等众书家鲜有诗名,而宋之苏黄诸贤诗文与书法双臻妙境,实乃后不让于先者也。纵览两宋,行草大盛其事,韵意超唐入晋,名家辈出,恰又多无意于书,在宋人眼里,词乃  相似文献   

8.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已诗时多为五古,实时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而并非其有意推崇自己的五古。无论从王昌龄对七绝创作所投注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还是从当时诗坛五大创作的诗人群落及王昌龄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抑或从王昌龄七绝于当时多被诸管统争相传唱的实际情况来看,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确因七绝而非由五古。  相似文献   

9.
废名之诗名,向来被研究所忽视。实际上,他禅意浓郁、中西融合的精短诗作,看重含蕴、专注自由的诗学主张,率性而为、追求美善的创作态度足以成就其不菲的诗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对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张说的生平行状进行考证,对前人漏考之处予以补充;其次对《张说墓志》的书法进行考证,对梁升卿的书法、《张说墓志》的书写风格、志盖书写者为梁升卿等问题进行考证,同时对玄宗李隆基、张说、张九龄、梁升卿等人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