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儿时曾受教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书屋为何以“三味”名之?我们曾见到三种说法,兹略述简评于下。第一种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三味”指读书有味,书屋后园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其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处,失之于牵强,故不大为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三味”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理解? 据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之子寿诛邻云,是因为读书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故谓之“三味”。周遐寿则说“‘三味,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为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许钦文先生也支持这种解说。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据许饮文先生说,是把经书比作米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这是一说。(见《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第二说是:“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寿镜吾先生亲人寿洙邻先生所述。据此,有人将“三味”释为“米饭、肴馔、调味品”;亦有人将“醯醢”释为鱼肉  相似文献   

4.
一、许钦文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说,“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因为是凭借记忆,没有史料作证,所以加上了“大概”二字。二、198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有一种解释说,“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醯醢。”这种说法是私塾先生寿镜吾的后人寿邻邻先生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解释。三、1981年10月7日玨人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如何解释?历来不尽一致,现试作寻绎:“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意思无非是劝勉学子利用“三余”之时以刻苦勤学而已。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周遐寿认为“书有三味”:经书味如米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林辰认为这“三味”一词的取义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参见《…  相似文献   

6.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有名望的一所私塾,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现在,三味书屋占地约35平方米,是鲁迅故里景区的一部分。“三味书屋”的牌匾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舟写的。“三味”指哪三味呢?解释至少有五种。第一种,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  相似文献   

7.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8.
读了《教师之友》(小学版·1995·5)封三中的《“三味”三说》一文,我也想把自己对“三味”的理解说出来,以求指正。窃以为“三味”者乃“三昧”之误也。“三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我们不是有“静以修学”之说吗?取“三昧”作书  相似文献   

9.
郭来坪 《现代语文》2006,(11):60-60
我们读书人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说清出其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的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10.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大家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取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相似文献   

11.
该刊登载的《“三味”溯源》一文(载贵刊1996年第7期)认为,“‘三味’可能就是希望儿童读书时要反复琢磨、再三辨识、多多俸味领会的意思”。然而,笔者收集到一种与此不同的解释。现摘录如下: “我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祖父解释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叫三味书屋,这个小院落在浙江省绍兴市内鲁迅故居的对面,是现鲁迅纪念馆的一个部分,原貌仍然完好的保持着。书屋为何取名“三味”,这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寿镜吾的次子说,前人有“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之“三味”,究竟应如阿理解,学者们也有许多不同看法。仅管见所及,就有四种。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有一种说法流传很久很广。例如,许饮文先生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就说:“三味书屋”的“三味”,大概是把经书、史部、予书譬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这种说法来自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许先生在引用时,用了“大概”二字,表示了一定的保留。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室编的一九七九年《鲁迅研究年刊》上,发表了另一种看法。作者说:三味书屋的横匾两旁,有一副古色古香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据此,吴奔星同志认为: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人不犯上作乱,就从小对儿童灌输“孝弟”之类的封建教条。懂得这一点,所谓“三味”似乎从对联和横幅里冒出来了。意思是,  相似文献   

14.
至于语言无味(着重“味”字),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  相似文献   

15.
少年鲁迅所读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其“三味”为何呢? 对此,人们有不同理解。周作人认为,“三味”是指“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周芾堂认为,“三味”是指“经书如米谷,史书如蔬菜,子书如点心”;寿洙邻则把“三味”理解成“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说”道出的是读书的精神享受不亚于食物带给人的快感。而我在开发黄浦区特色课程“说名道姓”的过程中,深刻体悟到了个中“三味”,和古人的虽不太相同,但那种成长体验和精神享受是一致的。首先,是趣味。特色课程的开发需要师生、课堂三方面的趣味相结合,才算真正的有趣。而在这三方面中,我非常认同《特色课程八解》的观点:“最首要的标准是学生喜欢,  相似文献   

17.
但凡一堂好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经济生活》要有“经济味”,《政治生活》要有“政治味”,《文化生活》要有“文化味”,《生活与哲学》自然要有“哲学味”。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哲学课缺失哲学味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把抽象、思辨的哲理生硬、肤浅地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古之学者对于读书,总是细细品味,津津乐道,把读书当成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邯郸书目》中说:“诗书,味之太羹,史书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之三味。”太羹意为不加调味品的原汁肉汤,我国最早的不加雕琢的诗经就如同那原汁原味的太羹。而支书就比原汁的肉汤味道浓厚多了,因为它如同一份加工了的肉汤(折记)。至于诸子百家,那是精工制作的肉酱(酸酶),其味绵长,够人品味,因为书是百家争鸣的产物,体裁风格各异,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将书屋名为“三味”,意在鼓舞率宰学子认真精细地好好读书(当然包括诗、史、子各类书),从中…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课本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其中“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读书的地方。每每读书至此,总有学生提出:何为“三味”?笔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助于对课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其中“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读书的地方。每每讲课至此,总有学生提出:何为“三味”?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所谓“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