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休谟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相似点莫过于它们都是不可知论.有人说休谟哲学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哲学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但仔细考察他们的认识论著作,应该说他们两人哲学都应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像休谟自己所说的"温和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是影响中国古代监护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在监护制度中有着深刻表现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道观”、“人道观”以及“天人关系观”。  相似文献   

3.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略论不可知论的历史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体概念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承认其存在,还是否认其存在;也无论是承认其可知,还是否认其可知,其哲学认识论的意义都值得重视。休谟、康德哲学的不可知论对近代哲学走出“形而上学独断论”的误区,促进自身的进步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弱点是易于导致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是强调身体以及坚持身心一元的哲学,与静思的身体观相比更加注重行动着的身体的重要性,金代体育所蕴含的身体观与中国古代身体观一脉相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感应性、整体性、践行性是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主要特性;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主要包括“身教融通”“身道互融”和“身国一体”,这三方面分别与中国古代身体哲学三个主要特性相对应。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与金代国家命运有着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作为20世纪乃至当今的显学,以其高举颠覆形而上学的旗帜、思路新颖、学术观点振聋发聩而强烈地吸引着大量读者,尤其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其视理解和解释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态势并用对话思想论述理解和解释行为而备受读者的青睐。但是,这些显学所浸透出的不可知论倾向也给当今学术界带来很大的困惑。从海德格尔、德里达与伽达默尔哲学的主要观点分析他们的不可知论倾向,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理上更为通畅。马克思主义不仅颠覆了形而上学,而且还从黑格尔那里(亦即从形而上学传统那里)接受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几年前西方两家著名杂志两次把马克思和爱因斯坦评为19和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说明西方知识界已经认识到上述显学的偏颇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区别中西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原则的共时性范畴,而不是区别人类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历时性范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身本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主客二分则是西方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然客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结合即意味着中西哲学的真正的结合。在西方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前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和一个“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就其基本性质而言,现代西方哲学和古代西方早期哲学也都是主客二分式的。  相似文献   

8.
线描结构与色彩结构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结构在色服从于线的前提下,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中国画的色彩观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而有青、黄、赤、白、黑五行之说,形成了“五彩彰施”、“随类赋彩”的设色准则和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结构,对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也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中国古典哲学中朴素唯物辨证法和“慎独”的修养方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在教育中仍有借鉴作用。 一、古代朴素唯物辨证法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哲学基本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哲学问题之一。目前人们在对于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上,尤其是在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否包括思维和存在谁体现谁的问题,和对于思维和存在谁体现谁能否作为区分唯物唯心的标准,以及不可知论在哲学派别中的地位等问题的看法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问题涉及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问题,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和阐释了“Physical Literacy”与“身体素养”的殊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典籍中“身体素养”的涵义和哲学意蕴,得出其本然含有身心一元论与具身认知理论,继而提出“身体素养”是中国古代体育教育的题中之意。以中国传统射艺为中心视角,梳理出其身体素养蕴藏了:①气力与心志相统一;②精神修养与形体历练并行不悖;③仪礼与德艺整体发展;④日用之间、内外交养、日新至臻的身体素养论。察其要旨,古人修身强调道艺双修、德美育成,重视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审美性质,在仪式性场域中实践社会伦常,融洽群己行为,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体育特色。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在素养教育与体格培育两方面与现代体育理念遥相契应,深化中国传统射艺价值研究不仅能够建构凸显中国特质的身体素养理论,亦有助于重新定位传统射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西方传统“认知理性”纠拨的“交往理性”的提出,是西方理性观念的一个巨大的飞跃。这种“交往理性”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其理论对应物,儒家的仁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早熟的“交往理性”理论。今天,对仁学中的“交往理性”思想的重新发掘,必然会对现代人类的理性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远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儿童时代的天真”业已给予中国哲学以根源性的影响。其中关于宇宙生成的猜测,直接成为了后来(尤其是先秦)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思想渊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前史。  相似文献   

14.
提高哲学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发挥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理论讲授与多种形式教学相结合”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提高哲学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源及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试述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中医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密切关系,论证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虽属武术派系,而武术基本功原是从古代导引发展而成。太极拳名家向恒然曾说:“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之意,这是采用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我在从事太极拳教学30余载中,深深领悟古代导引、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体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恒动论”,它指导着太极拳,达到上下内外完整协调的周身运动。  相似文献   

17.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关于“气”的思想历史悠久、内蕴丰富,贯穿于中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气文化”或“气感文化”。本文拟将先秦诸子关于“气”的审美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老子首先将“气”纳入哲学范畴;其后,孟子和庄子较早在审美意义上使用了“气”范畴;管子和荀子的气论思想也在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人生境界的积淀。中和是中国最早成熟的审美形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其后所有的审美形态都离不开中和这一纬度,深深地烙上中和的印迹。在“中和”中,中是前提,和是结果,中是核心,和是必然,有中必有和,非中不能和,中是衡量和的尺度。“中”即适中、和度、适度,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合二为一,即“执两中用”,是在矛盾双方中不走极端。中和的审美特征有三:和谐,多样的共存,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反传统”是飘荡在20世纪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幽灵”。对哲学传统的反叛,开掘出哲学的新景象,但又封闭了哲学的历史行程与未来发展空间。哲学传统与现实关系的解决,是21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前提与出发点。当代哲学,要有承续传统的自觉意识,应在传统与现实的相互照观以及相互转化中丰富哲学的内涵与理解,同时要在多维视野中把握传统,才能使传统成为哲学创新性发展的激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哲学咨询被认为是"一种返本开新的实践哲学",而皮埃尔·阿多考证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去践行。哲学咨询的"返本"正是返回哲学的本真——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开新"则是在新时代和新语境中的新范式。由此,结合皮埃尔·阿多的理论,梳理和阐述哲学咨询在古代哲学中的传统——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以及其功用——通过言辞指引灵魂、治疗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