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辗转多变,我也在不断地被雇请的箩筐挑着从一所学校走到另一所学校.到六岁多的时候,满以为可以上学念书了,没有想到校长不同意,规定教师的孩子必须带头读幼儿园,待七足岁后才准予上学,这样,我在同年级的学生中,始终比正常入学的大半岁.  相似文献   

2.
《新作文》2006,(4)
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间接知识的捷径。书是知识和信息的集装箱。人一生中大量的间接知识都要从书本中获取。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辨别能力弱,读书是最好的汲取营养的方法,书就像阳光雨露陪伴着我们成长。读书好比爬山.登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比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越丰富。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读人     
有一年夏天,华师大出版社“大夏书系”策划人吴法源给我寄来一本书,说是他策划出版的。法源说此书很好,建议我读一读。我拆开邮件,是一本吴非著的《不跪着教书》,说实话,那时我对吴非不太了解。从作者简介中我知道: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在中学教师职称这一块,他已登上了最高峰。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读人     
何宗焕 《湖南教育》2006,(10):44-45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 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  相似文献   

5.
以图书排行榜作为读书和买书的路径,可能是一种愚蠢和危险的疗法,因为这样做的人不是见识浅薄,就是不相信时间的威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无论是中国内地的图书排行,还是海外华文图书的排行,抑或是英文图书的排行,大部分充斥着二三流的书籍,在排行榜上挺得最久的可能是好东西,但这的确很难分辨。一般而言,刺激感觉的东西能畅销一时,诉诸心灵的东西可常销永久。有时这两种书在同一张榜单上。但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读人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看来,对读书人来说,除了读书本,还要读人生,读社会。书本和人生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的读书很容易变成死读书;忙碌的人生如果没有书本的温润,人的心地就会变得浮躁、狰狞。前人曾讥讽“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贵为帝王,但胸无点墨,刘邦是历代读书人从心底里最瞧不起的。还是黄庭坚说得生动:“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有人说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这话其实是读书人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有很多人并不买读书人的账。不过,人总归要读点书,只有“书卷气”,才能让人远离“铜臭气”和“市侩气”。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读什么书,怎么读。我的主张是,读书不要划框框,定界限。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搞专业研究的,即使教语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语法专家或语言学专家,更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我自己的读书路数就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对我大有好处,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妙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及其关系的论述,有分析有批判地说明一切否认读书或否认读人、读事、读物的错误言行应当终结,一切倡导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的言行应当发扬;说明"四读"的基本方法是"钻进去,跳出来".我想,本文的论述,对于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领导工作、教育改革、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及其关系的论述,有分析有批判地说明一切否认读书或否认读从、读事、读物的错误言行应当终结,一切倡导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的言行应当发扬;说明“四读”的基本方法是“钻进去,跑出来”。我想,本文的论述,以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领导工作、教育改革、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水·人     
<正>有这么一句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我来到漾(yang)濞 (bi)石门关时,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才真正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xie)。这儿的山真奇啊!当汽车沿着山路走进石门关,映入眼帘(lian) 的是一座巨大的从中间一分为二的石头,就像被利斧从中间劈开,形成一道天然的大石门。让人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如此气魄(po)的“大手笔“,竟能让大山开门。我想,“石门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吧! 踏(ta)着石阶走进山谷,耳边是哗哗的水声,眼前的山是那样的陡(dou)峭(qiao),那样的刚健雄奇!抬头仰(yang)望(wang),一座座山峰直插云霄(xiao),形成两壁(bi)天然的屏障,生成了石门关幽(you)静(jing)的山涧。被烟云笼(long)罩(zhao)的山顶,像纱巾里裹着一个刚出浴的美人,在阳光下显得那样秀丽。山势的险(xi an)峻(jun)与山谷的清幽,刚(ga ng)柔(rou)之美结合得如此奇妙, 形成了石门前独特的美景。难怪妈妈一直说要带我来领悟一番这儿的景色。这儿的山虽然陡峭,却很俊秀,充满了勃(bo)勃生机,你看近处的石头形状不一,千姿(zi)百态  相似文献   

10.
山·水·人     
去过雁荡的人都说:雁荡,是一幅画,永看不倦;雁荡,是一本书,永读不厌;雁荡,是一个故事,永讲不完。  相似文献   

11.
读山·品水     
宇宙乾坤,世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缜密相连。若能懂得欣赏,细细咀嚼品味其中的哲理,便能领悟人与自然都是由生灵在主宰。只要心存友善和情爱,生命便与你我共存,生生不息……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的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寻求灵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  相似文献   

12.
漂亮女人多半不读书。因为没有时间,约会、跳舞、卡拉OK、选美,数不胜数,而且女人一旦漂亮还需要十年寒窗苦读来撑台面吗?胸无点墨又何妨?漂亮女人是大众的宠儿,不管走到哪儿都是耀眼夺目,光彩照人,升职、加薪、择偶、招工都占优势。相比之下,丑女人可就完全不同了,带着一副平常的面孔,饱受冷落的尴尬,偶有勇者与漂亮女人并排而行,欲一决高下,却总落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的下场。  相似文献   

13.
呀呀学语时, 母亲对我说. 我们是汉水人。 望着门前的大河, 我想疼了头, 明明住在岸坡上, 怎么是汉水人? 怎么成了山里人? 我明白了父母和老师的话, 我们就是地地道道的郧山汉水人。 人类起源地上龙的传人, 传承着中华世代文明。 泉 盛 女︸ 踊珊学步时, 父亲告诉我, 我们是郧山人。 望着屋后的山岭, 我感到了迷惘, 明明住在河边, 踏进校门后‘ 老师告诉我, 我们是中国人, 就住在中国“雄鸡形版图”的心脏里。 我有点犯困惑, 山清水秀的大地, 怎么就成了“雄鸡”的心脏? 当发现, 汉水边百万年前祖先的遗骨时, 当发现, 郧山是由恐龙蛋叠就时,…  相似文献   

14.
读《读书杂志·史记杂志》张家英西伯日文王《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念孙案:“西伯日文王”;本作“西伯文王也”。今本既衍“曰”字,又脱“也”字,此是承...  相似文献   

15.
“少听老师讲,多读课外书。”这是一位高三学生向一位小学生传授的学好语文的方法。这种说法虽有些偏颇,但也有可取之处,它至少从学生的视角告诉了我们两点:一是语文课堂上老师灌输过多;二是要增加阅读量。而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相似文献   

16.
一、《梦溪笔谈》及其作者《雁荡山》是宋代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中的一条,载在该书第二十四卷杂志一,题目是为便于介绍而后加的。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天下州县图》、《苏沈良方》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视角、多层次地反映生活,展现生活的书籍的大量涌现,风格迥异、格调不等,甚至观点截然相悖的读物对职专学生心理、生理、文化、精神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他们长期以来的文化素养的薄弱,再加上心理的不稳定性,阅读的倾向和热点经常处于多变之中。因此,如何引导职专生读好书、会读书、做好人就尤其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8.
江奎 《现代语文》2004,(12):40-41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恰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为开垦"课外阅读"这块"被遗忘的角落",挖掘其中丰富的宝藏,笔者就开展课外阅读(主要是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书目)活动作了审慎的尝试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暑期在金山参加"基地班""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主题培训,活动本身已让我感到收获颇丰,不想活动结束我得到了另外一份意外的惊喜,我从导师手中拿到了这本商友敬先生的遗作《讲台内外》。质朴的书名,素雅  相似文献   

20.
《读书杂志》是清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念孙撰写的一部读书札记,是他作为乾嘉学派中坚人物的一部代表性著作,也是享有盛誉的传世“高邮王氏四种”中成书最晚、篇幅最大的一种。王念孙与其子王引之合作,将读经的见解收入《经义述闻》,而将读史、子、集的见解收入《读书杂志》中《史记杂志》六卷,收词目460余条,定稿于嘉庆22年(1817)。王念孙学识淹博,所作《杂志》大多论述精核,信而有征,向为研习秦汉古籍者所必读。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入无完人,书无完书。我在研习《史记杂志》的过程中,间或也发现一些疑问;因仿《史记杂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