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实施“新学校计划”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阐述以“新学校计划”实施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进一步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教师持续改进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师学习、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当前教师的学习培训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纵观如火如荼的教师学习,笔者认为出现了“冷”“热”两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化”要防止什么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教师职业展开讨论时,就有不少人认为:“教师不独是一种职业,并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教师“专业人员”的身份。此后,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种种引人深思的问题和偏差。本期“讨论”特邀余文森、有宝华、徐远征三位专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专家们的思想能帮助读者厘清认识,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化”。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经济地位,由教育界人士掌握和控制着“教师”这一职业的门槛,对证书标准的控制比较高,并且有选择工作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被界定为服务业。这一行业要求学校和教师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家长和学生则有权选择学校和教师。置身于这种“服务”和“选择”的双向互动背景下,教师要做到“优质服务”,一方面要坦诚合作,因为它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会有良性竞争,因为它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提速。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非常热衷,动辄一个“专业化”的框框便扣在了教师的头上,不论是哪方面的发育不完全都将问题归结于不够“专业”之上。以上讲的还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条例对教师的要求。还有社会、家长等等,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一样繁琐和名目众多。看到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报道,看到教师感动背后的遗憾,看到年轻的教师因过劳而早逝的酸楚,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症,我们是否还应该从另外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发展的问题?那就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非专业因素,例如兴趣爱好、心理状态、闲暇生活等。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做到对家庭、社会、事业的面面俱到,我们在呼唤人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世界范围内对教师专业化的讨论引起了我国对教师职业地位的关注。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地位的成功策略,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带有技术主义倾向的教师群体专业化。本试图以价值与事实作为讨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两翼,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成长的个体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肯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动态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着重探讨了以反思性实践为主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高慎英一、教师专业化:对“教师自主”的关怀按照美国学者科尔文(G.Corwin)等人提出的标准,凡称得上一门专业者,必具备以下一些特征:它为公众提供服务,可以成为终生投入的事业;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非一般门外汉可...  相似文献   

9.
翁炳煌 《小学校长》2006,(3):25-26,8
新课程呼唤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科研素养”,为此,许多学校纷纷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强师”。这让一些学校尝到了甜头,尤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我们的中小学老师敢于揭开教育研究头上神秘的面纱,使其从高高的学术殿堂走进了广阔的学校课堂。但是,在教科研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许多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甚至是“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长期停滞于“学术性”与“师范性”孰主次的问题上,很少认识到二者的统一与共存。而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的特征,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缺一不可,教师专业化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策略也体现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两手抓”。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当下应在明确教师教育“双专业”特征的基础上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赋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的比重和地位;创新教师教育体制,逐步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满足“双专业”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深入,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管理部门也增加了关于教师必备的条件标准与素质要求的规定。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综合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质。但是对于这个话题,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很多疑惑,正如有的老师所说:“今天考计算机,明天考口语,整天为‘证’而忙碌,这样就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吗?”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怎样才能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呢?应听听教师主体的心声。下面是几位教师的不同观点。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也来加入我们的讨论吧!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旨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教学常规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紧扣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任务。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根基,教师间合作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关键,学校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成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技术性职业。而非认为是专业。由此,在实践层面也是恪守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走的是对教师进行集中划一培训以完善教学技能来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模式和道路。这种现代性范式违背了人文科学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特性,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对教师专业化缺乏应然的意义关照和生命关照。“教师专业化”的正确之路应该是在充分关注其价值理性维度基础上,恰切地利用其外在的技术理性维度,以达到“职业”与“专业”两个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教师角色价值主要是以外在取向为主,教师只是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进行职业行为,这种规定性的角色地位不利于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自我潜能的实现。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角色只有从“规定”走向“赢得”,即达到一种自我取向的价值,教师的职业实践才会具有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是师范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章从教师观念和教师的专业性两个方面分析入手,指出争论存在的原因就是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最后作提出了几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呼唤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科研素养”。这种具有“内隐性”的素养是进行教科研的潜在能量,是一个教师“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在教科研发生深刻嬗变和飞跃的今天,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价值趋向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师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或职业被确认,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只有不断趋于专业化,才有可能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成为一名称职的职校教师。而笔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等职校教师的在职教育须以校本培养为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就“专业化”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两难”,应该如何正视并协调好这些“两难”,对于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以及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追随教师专业化的世界脚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尝试教育研究。然而,一线教师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怎么表达研究的成果等一系列操作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以至在实际中出现了大而不当,华而不实,研而不深,劳而低效、无效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地区和学校积极开展“小专题”(有些也称“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现在这一颇具号召力、生命力、影响力的新颖的研究形式,已在广袤的大地上遍地开花,成为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主要形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惠泽于广大教师,从而破解了这一长期困扰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我校提出了“开展‘问题式’校本教研,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以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