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的转移。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就业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本身的问题,使得再依靠投资增长来带动就业的增长是不可能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下降,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下降趋势表明,如果我们要想长期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必须从宏观  相似文献   

2.
劳动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要素,也是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起点。劳动力需求函数的导出,将经济增长、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与就业问题放在统一的框架下。本文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资本替代劳动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第一产业负就业增长拉低了总体的就业弹性,"无就业增长"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增加就业是一对辩证的矛盾体;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协调这一矛盾的能力与技巧 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时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尖锐地表现出来。我国就业模式改变的滞后性,是造成我国失业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它意味着传统的正规就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必须向非正规就业转变。  相似文献   

5.
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之间存在着严重冲突,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这对就业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经济增长能促进就业的增长,但中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又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发展的战略,即在保证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将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心放在重点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大的产业,确保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失业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一直是各国政府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05年底全国就业人数达到了75825万人,比1978年底增加了2952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3970万人,增加1317万人;第二产业18084万人,增加10076万人;第三产业23771万人,增加18132万人。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生产能力的约束逐步显现,企业开始注重效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逐渐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就业总量仅增加了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及80年代的一半,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只及上世纪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到72万个,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下降了一半。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证新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新疆一、二产业以及商业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奥肯定理: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增长。但在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以河南省1978年—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应用Eviews计量软件和Excel为分析工具,对第一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证实河南省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在减小,就业人员正在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功故事背后。隐藏着“无就业增长”的挑战.年青人与女性正遭遇“无就业增长”的困境。在这里.劳动人口的增加远远快于工作机会的增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促进就业要着力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帮助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协调城市就业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就业以及维护公正、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等方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正经历一个高就业压力、高失业率时期。面对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发展战略转到就业优先上来。我们的政策选择也应该以增加就业为主。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牺牲就业率。要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社会就业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采取正规和非正规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措施。切实解决城市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河北省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形势不容乐观。需要认清就业现状,把握就业变动趋势,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依托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放松政府管制,为再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等多种措施来化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和经济的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格兰杰检验结果只证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就业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明显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市场就业均衡点的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均衡是就区问外部而言的,在区间内部仍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失衡;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内部的就业失衡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失衡,市场机制对之无能为力,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亦无法对其发生作用。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对社会就业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使社会就业对供求总量波动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粘性”;使市场机制对社会就业的调节空间减小;使政府调控社会就业的重点二元化;使个体经济在缓解就业失衡压力、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占有了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分工与就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分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中 ,分工的自演进将市场规模动态化。分工水平成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 ,就业水平成为衡量经济增长数量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的分工—就业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政策思路。我国的就业问题本质上是由低水平分工和低人力资本积累造成的。为分工扩张创造更大的空间 ,提升分工水平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均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就业优先并不排斥经济增长,而是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抑制经济增长,影响就业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而市场需求不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不足。因此解决我国就业难题还需要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力是有潜力的这个角度出发,从经济与就业双增长方面去寻找就业出路。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努力实行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新就业政策下师范生就业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放开师范生的就业政策是个大趋势,全国没有放开师范生就业政策的省份目录已屈指可数。新政策意味着在就业市场化边缘徘徊多年的师范类毕业生真正进入就业市场,对师范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师范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选择机会更多,但另一方面师范生必须和非师范生一样到处受用人单位的者核,就业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