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别词和量词是汉语语法界研究较晚且争议颇多的两类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之分,量词(尤其是借用名词的和借用动词的量词)与名词和动词之别,经常是学习者有困难的地方,也是研究者存在歧义之处.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阐释这两类词产生的根源,揭示区别词和量词的流变本质,以澄清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如果一个词的词性固定下来,那么它在句中的作用和位置就大致固定下来了.例如动词只能做谓语,名词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等.但在古汉语里,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3.
"左右"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由名词,代词等最终虚化为助词.本文对"左右"在古代及现代汉语中的义场进行了归纳,并分小类考求了其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陶玲 《凯里学院学报》2011,29(4):113-115
"贼"一词在汉语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由动词演变为名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贼"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阈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关于"金"的词性,自从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中分析为区别词之后,汉语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的声音.本文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了简要地概述,并采用历史的观点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主张应当历史地看待"金"的词性:"金"正处于从词(古代的用法)向粘着语素语法化但又未完成的状态,既不能分析为名词,又不能分析为一个粘着语素,而是处于这两者之间,即词和粘着语素之间的"语法化"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试论汉语动词、形  相似文献   

7.
英语没有量词,但是在英语的名词词类里,有一部分名词却是具有汉语量词性质的。一般认为,英语不仅有与汉语的度量衡单位词和集体量词性质相当的词,还有与汉语个体量词性质相当的词,比如英语one sheet of paper一类形式里面的sheet等名词。本文认为,英语没有与汉语个体量词性质相当的词,英语的sheet等名词,是与汉语个体量词性质不同的词,它们是汉语集体量词性质的。本文从产生条件、用法、搭配规律等方面做了讨论,并且分析了英语sheet一类词被当成汉语个体量词性质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特性。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可以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音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也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现  相似文献   

9.
论“时”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一词与一般名词在语法特点上不同,与时间名词也相异。“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它由时间名词转化为表时间的后置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复句关联标志。“时”的语法化是一个由章法到句法的变化。表时间范畴的词和表方位范畴的词一样容易向其他认知域转化。  相似文献   

10.
词的兼类现象和活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历来都是汉语教学的难点,语法论著虽然种类繁多,对许多相同问题的看法却大相径庭,让人莫衷一是。在《词类》这一章节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词的跨类问题,《汉语语法问题》①一书将其分为兼类和活用两大类。可是.对于这两种现象的界定,不论是《汉语语法问题》还是其他一些语法著作,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我们有必要对各种说法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求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一、定类与跨类关于词的语法类别,汉语语法学史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词无定类”,其中以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马…  相似文献   

11.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当代汉语中也有语法化的现象。本文讨论以下几种语法化现象:从实词到虚词,从词组到词,从词到词缀或类词缀,从词缀到词尾。此外,我们还谈了对当代汉语语法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指称限定词包括冠词、指示限定词、物主限定词和名词所有格四类,从传统语法视角分析,这四类词不一定都是有定限定词,特别是不定冠词"a(n)",理由是它表迭的是一个数的概念,但事实不是如此.这四类词都有定指称概念,只是有定指称的推导应该符合语义同一条件,即必须有话语语境.  相似文献   

13.
论“时”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一词与一般名词在语法特点上不同,与时间名词也相异。“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它由时间名词转化为表时间的后置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复句关联标志。“时”的语法化是一个由章法到句法的变化。表时间范畴的词和表方位范畴的词一样容易向其他认知城转化。  相似文献   

14.
石毓智的语法近作《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中有"上古汉语没有量词,数词则都是直接位于动词和名词之前"、少数后置的数词定语"多用于列举几种事物的特殊情况"等语。说上古汉语的数词修饰语都在动词谓语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说上古汉语的数词定语都在名词中心语之前、后置的数词定语因多为表"列举"的修辞现象而"特殊",则误解和否认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这个误说的成因,或为没有深入调查上古汉语的语料,或为忽略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或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汉语和俄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各自名词的数—单数和复数形式的表达方法均不相同.俄语富于词形变化,名词的复数形式通常都有其自身外在的表现形式,一般采用词缀法,通过词本身尾部的形态变化表示出来.如?.汉语不同于俄语,词本身可以说是没有形态变化,名词的复数意义一般借助于加词(人→人们、众人)、迭词(人→人人,天→天天)、数量词或量词的重迭(一条→一条一条、一条条,条→条条)等语法手段表达.与俄语比较起来,汉语名词的复数在表  相似文献   

16.
名词化或名物化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棘手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划界.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相似文献   

17.
石毓智语法近作中的"上古汉语没有量词,数词则都是直接位于动词和名词之前"一语,以"上古汉语数词定语都在名词中心语之前"为前提.这个前提有以下两个弊端:1.误解和否定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石毓智说上古汉语的后置数词定语"多用于列举几种事物的特殊情况",以语法事实为修辞现象,是误解并进而否定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2.忽略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近二十年来,苏宝荣、孟蓬生,王瑛等人先后撰文证明上古汉语中的确存在几种后置定语,并由此推测汉语的定语体系曾经经历过由名词中心语之后向其前转移的历程.石毓智忽略了这些研究成果,因而致使他笔下的数词定语语序自外于整个定语语序的分布状态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里,“性”缀词分属名词、区别词两类.在共时和历时上,“性”缀词都存在语法功能由名词性功能向区别词性功能游移的现象.通过大量语料,考察现代汉语“性”缀词名词性功能弱化的现象,并将其分成四个非离散的等级序列,“性”缀词的词根呈现由形容词向名词、动词、数量词变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内在词根词性的不同、词类边界的模糊和实词“性”的虚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后处在宾语位置的隶属名词的赋格问题.假设汉语中也存在一个类似于功能性语类的曲折词Ⅰ,认为汉语的动态助词"了"是一种时态标志,相当于功能性语类Ⅰ,可以给领有名词提升后留下的隶属名词赋格,解释了汉语中诸如"张三死了父亲"类现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一词往往多义多类,且词的功能也经常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马建忠在给古汉语的词分类时借用了西方语法的框架,并用"字类假借"理论解决了汉语这种异于西方语言的特点给词类划分造成的困难,坚持了词有定类,首次为汉语的词分出了语法类别,奠定了汉语词类划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