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狎妓是白居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白居易喜欢和人谈论的话题之一,“妓”给白居易肉体享受,又是白居易情感的寄托,欣赏妓女之美也是白居易狎妓生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在洛阳创作的诗歌,以纪年岁的方式纪年、以大和三年到洛阳为起点的方式纪年,纪年表现明显。洛诗纪年是白居易创作勤奋的结果、与白居易创作定势相关,是白居易时间观念浓重、热爱生命的表现,也是白居易喜欢洛阳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泄导人情"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追溯白居易"泄导"理论的历史渊源,考察白居易的"泄导人情"实践即其绵延几十年的诗歌创作,分析白居易诗歌创作实践所遭遇到的深刻的现实矛盾,可以把白居易的"泄导"理论及实践在现实中遭遇到的种种矛盾统称为"白居易现象"。这一"现象"昭示着早在白居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的修补、重建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26-28
作为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对唐朝文学发展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白居易易学思想渊源追溯,分析白居易易学思想,并对其诗文和《周易》六十四卦辞句关联梳理,发现易学不仅影响了白居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影响了白居易前期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6.
表情     
《教育》2009,(31)
白居易后裔执教杏坛洛阳市第十二中学教师白谦益为白居易第五十四代孙。据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白居易家谱》一书考证,白居易出生于洛阳市洛龙区东白碛村,晚年居住洛阳履道里,死后葬在洛阳龙门香山寺侧的琵琶峰。中国洛阳白居易研究会先后多次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对苏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也直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通过对苏轼诗语出白居易诗歌的分析,从苏轼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与警惕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诗风与白居易的联系以及苏轼晚期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应举诗唐贞元三年(787),白居易自江南到京城长安应举。主考官顾况,才高识广,能诗能文,在当时非常有名。白居易将他的应试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送给顾况看。顾况在卷上看到白居易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诗在文学史上以"讽喻"和"直白"而著名,这也成为了描述其诗歌主张和写作风格时的常用标签,但是以往的研究似乎过分高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与价值。白居易的讽喻诗存在两大"困境":一是讽喻诗的实际讽谏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白居易所预期和后世所想象的程度;二是虽然白居易十分推重自己的讽喻诗,但当时社会所欢迎的却是白居易其他类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新郑是白居易的出生地、童年生活地,启蒙教育地,也是白氏宗族栖息地,居易祖母薛氏寄埋地;新郑是影响白居易最早的故园,给白居易留下清晰、美好、持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 ,闲适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以“知足保和”情趣的“池上篇”闲适系列作品是他“独善之义”思想的反映。本文从“池上篇”系列作品入手 ,对白居易的诗歌中的闲适作品做深层次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接受白居易诗文影响已为众多学者证实,其中引用白氏讽喻诗的例子格外引人瞩目。讽喻诗特有的功利性职能显然与《源氏物语》主旨,甚至与日本传统审美理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剔旨存情的引用原则,使紫式部能够将讽喻诗句完美的融合在《源氏物语》中。比对阅读两者,颇可体味,正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典范性影响了紫式部的创作。从“诗乐合一”的创作理念,到长于描写、意象丰厚的语言表达,再到叙事技巧和女性主题.紫式部无一不精雕细琢,这都是在汲取白居易诗歌典范艺术上的再创造,而其背后体现的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 ,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 ,加速形成一种契机 ,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 ,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 ,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 ,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 ,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 ,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关于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思想等研究已有显著成果,然对诗人诗作所蕴涵之情感体察仍略存不足。以白居易诗歌为切入点,梳理诗人细腻之情感世界,品味诗人对妻、子、兄弟之深厚情感,并尝试挖掘与之相关之主客观原因,对窥见白诗之亲情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在渭南居住约十年,其中最久的一次是丁母忧的四年。白居易作于渭南下圭阝的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情怀:仕与隐的矛盾、重情与忘情的纠葛、生命的痛苦体验与消解苦痛的释然。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对研究唐代社会状况和白居易一生的创作及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既深于诗文,又雅擅丹青,妙解音律,故所作诗章,多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文章通过从构图、色彩、用韵等绘画与音乐角度的深入考察,有力地证明了白居易的诗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的鲜明特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江州时期是白居易山水诗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时期,其间作山水诗50多首.诗歌总体特征是"冷暗忧病"与"飘逸清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或"清寒自赏"、或"自然妙悟"、或"浪漫惊警"等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为白居易以后山水诗高峰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并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可贵主张。从他所生活的时代、经历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可知其这一主张提出的根源。《秦中吟》和《新乐府》更能具本体现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动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末诗坛追慕之风盛行,多数诗人都是前一时期某家诗风的追随者,他们大抵可被归为学白居易的通俗浅易、学贾岛的清奇僻苦、学李商隐的艳典丽三个大的群体。通过对"贾岛格"诗人及其创作这一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末诗人对前人的诗作因袭多,创新少;重形式的模仿,轻精神内蕴的传承,因而没有大的创获,只是在艺术细节上有所发展。追慕之风盛行是导致唐末诗坛既没有出现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没有形成领导潮流的诗派,整体创作呈现衰退之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俗才子,白居易得享大名,且为风雅所系,其一生行事大率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白氏诗歌中“小蛮”一词,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蛮”概指艳丽殊俗、细腰纤纤、能歌善舞之域外乐舞人。白居易以“小蛮”名其侍姬,实际上彰显了当时崇尚外来歌舞、文化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代对外来文化之汲取,兼收并蓄,遂培植于本土文化,从而形成新文化繁盛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