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90年代初直销行业第一次在中国着陆,到1997年500多家直销企业在《传销管理办法》的软管理下呈蓬勃草蔓之势。从1998传销禁令,一直到2005年12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的出台,中国直销业可谓一路披荆斩棘,曲折逶迤走来。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玛雅”在广西各地成了炙手可热的名词。“买一份玛雅不但白送产品,还可以赚几百块钱!”高额的回报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玛雅”,雪球越滚越大,迅速由广西扩展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一时间50万人成为“玛雅人”。玛雅迅速膨胀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然而,谁能想到,“玛雅王国”却是一个变相的传销网络,在存在了9个月之后,就被公安和工商部门摧毁了。以往的传销行为,大都发生在城市里,可玛雅不同,专向农村伸展,打着“扶贫支农”的旗号,因而玛雅传销又有了与以往传销不同的特点,这也是在传销成为“过街老鼠”的今天,玛雅却迅速膨胀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3.
罗润 《新闻世界》2012,(8):329-330
“传销”一词最早是从英文“Multi—Level Marketing”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多层次相关联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模式传到我国以后,严重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进行规治,主要有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5年国务院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2009年2月28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七)》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坚决取缔与打击传销的坚定决心。本文就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要发表误导传销的报道南方某家日报5月4日第一版用了几乎整版篇幅,刊登宣传传销的报道。其主要观点有:“传销不过是一种营销方式”;“传销可以加快货币回笼,避免‘三角债’的产生”;传销“为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5.
观察文萃     
11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实施。“拉人头”团队计酬”以及骗取入门费等三种表现形式,将被视为传销严加禁止。条例针对传销活动中的不同人员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传销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设定了最高200万元的罚款;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为传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事情一旦被媒体曝光“搞大”,往往会得到快速处置,就连一些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也不例外.新近发生的两桩事件,却颠覆了这个老观念. 2016年12月12日、13日,《新京报》接连两天共用3个版面刊载了燕郊传销扎堆,记者卧底采访报道当地宣称“投49800回报450万”的家庭式传销窝点的事情,但曝光并举报后,工商、公安等部门互相推诿,未告知何时查处.  相似文献   

7.
早在1998年就被国家明令禁止的传销活动,一度时期又死灰复燃。一种叫“全球得利计划”的消费联盟风靡山西长治城区,仅该区角沿村就聚集了数以千计来自河南、湖北、河北等地的传销人员,他们以找工作为由,将亲友或同学骗至长治,许多人因此生活陷入窘困。 为揭开“全球得利计划”消费联盟的传销真面目,4月27日三晋都市报派出记者深入长治传销部落,进行了长达一周的采访。  相似文献   

8.
戏说主持人     
主持人,当今中国大陆传媒一个十分时髦的角色!不幸的是,被传媒炒得火爆的主持人,却是个身份不明,职责含混的角色!谁也说不明白“主持人”是个什么“东西”!这不,眼下没有一位学者、专家能够为主持人的“身世”提供一个准确“说法”!尽管“全国十佳主持人”、“全省优秀主持人”一评再评,可是劳动人事管理条例中却无只字认可的记录,评职称,调工资,有的只是编辑、记者、播音这样一些科学而规范的职位正因为“主持人”职位不规范,在中国“大陆”的各种媒体界中于是便出现了主持人泛滥成灾的景象:在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是气象预…  相似文献   

9.
函授之页     
七月,内地已是花的海洋,绿的世界了,而我所在边防哨所的积雪才刚刚开始融化。“邮车来啦!邮车来啦!”顿时,寂静的哨所沸腾了起来,邮车被战友们围了个水泄不通。通信员小李大喊道:“许参谋,有你的好多信噢!”这时,我才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客观原因一定会很多。但主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挖一挖:为什么会被官员“作秀”的假象所蒙骗?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只会盯着领导而看不见群众呢?等等。这样挖挖,可能就不觉着冤了!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一位被“官员”作秀耍过的记者颇  相似文献   

11.
吴君、徐君、乌君、许君,都是喜欢访寻古迹、谈论文化的人。一天,相约到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游览。 登上城垣,视线已经被新建的楼群遮蔽,兴味减去很多。大家在乾隆皇帝书写的“蓟门烟树碑”前刚刚坐定,吴君便问大家:“1994年11月28日《中华读书报》上,金克木先生关于元代的第二篇文章《元代的辉煌》,各位读过没有?”大家顿时眼中增添了光彩,齐声说:“读过了!”吴君说:“那太好了!我正要写篇东西,这里还带着些元代文化方面的资料呢!希望听听各位的看法?”徐君说:“元代文化成就确实不应低估,某些方面也取得相当成就,若说某项成就辉煌,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若说到元代文化的总成就,能否用‘辉煌’来概括呢?恐怕不一定能这样说。”乌君说:“《窦娥冤》是公认的名剧,这个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情况如何?社会秩序混乱!政治黑暗!  相似文献   

12.
自从唐代诗人秦韬玉在其《贫女》诗中吟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名句,“为人作嫁”便被广泛引用,大概由于编辑和贫女“压金线”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性质太相似了,编辑便常被人称为“为人作嫁”之人。一些编辑也因“年年压金线”而产生“苦恨”心理,自叹“为人作嫁”几时休!笔者当编辑也有十来年时间了,体验过个中滋味却只想说一句:莫恨年年压金线,甘为他人作嫁衣。  相似文献   

13.
海外简讯     
英国图书直销发展速度超过书店 据英国《书商》报道,英国“图书营销公司”所做的“图书与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英国通过直销方式销售的图书金额,其增长速度高于书店。 2002年,直销渠道的销售额增长了6%,而书店的销售额仅增长了1%。从1999年至今,国际互联网的销售额增加了两倍,达到1.25亿英镑。但是也有迹象显示,国际互联网的销售增长目前也趋于平缓。调查发  相似文献   

14.
某杂志中有一篇文章,谈及作者参与发展新华社电视报道的事。文章最后写道:前路漫漫,我们期待着“蓦然回首”时,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一片“灯火阑珊”!这里的“阑珊”,与作者的本意正好相反。作者的本意,是祝愿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前景辉煌灿烂,而“阑珊”是“衰落、稀少”的意思,岂不是大相径庭!像此类意与愿违的用词,在新闻作品中屡有出现,盖因作者或编者对词义的误解或不求甚解。如,“七月流火”的本意是暑热开始消退,但是常被人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又如,“差强人意”本指大体上还能够令人满意,但常被人误用为“不太行”…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位刚刚逃离“传销魔窟”的青年向工商部门举报一地下传销窝点,揭露非法传销活动,并指证传销骨干成员。当天,常德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联合公安部门一举捣毁了这个位于市城区盐关社区的传销窝点,成功解救受骗群众40多人,现场抓获4名传销骨干成员。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问题,从“主持人”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开始就有争议。今天,主持人理论研究得到了拓展与深化,但有一种现象发人深思:即主持人语言规范化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反而有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和忽视的趋势。我们认为:在所谓“语言生活化”、“个性第一”等说法的掩盖下,不要语言规范化的观点已大行其道。这已经给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队伍的业务建设和评判标准带来了从观念到实践的混乱,应该是到了当头棒喝、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罗侠第一次做卧底报道是她到《华西都市报》当记者不久,那时,她刚刚结束了一段经商的经历。凭着多年的经商经验,罗侠敏锐地发现一种非常新奇的经营模式——山城重庆似乎一夜之间就冒出十几家“传销公司”。许多人被传销那种“一夜暴富”的宣传而蛊惑,但痴迷痴狂的人们却没有几个能够真正明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  相似文献   

18.
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将女人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则是“蠢才”。 按照这一说法,如今新闻媒介中出现的“蠢才”该是够多的了。且不论这些文章选材的雷同,构思的模仿,只要留心看看一些标题,就足以使人望而生厌了。 其一:《……也要“打假”》。如《文凭也要“打假”》、《“农民”也要“打假”》、《希望工程也要“打假”》、《新闻也要“打假”》……现在又有人写出《“打假”也要“打假”》,这势头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似文献   

19.
1999年8月底9月初,一条惊人的消息在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不胫而走:学校领导犯事儿了,而且个个都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大捞”,总贪污额超过百万!学校历来被人称为也自我嘲讽为“清水衙门”,能有这么多油水?教师自古被人尊敬,是莘莘学子的人生楷模,一校领导还能如此贪婪?  相似文献   

20.
有位诗人访问海南时,被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所倾倒,想写一首赞美的诗歌。他苦苦寻思,怎么样比喻呢?它像棕相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情感被震憾了,挥笔写下:“椰子树像什么?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桐,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这首小诗富有哲理。实际上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现“我”,认识“我”,塑造“我”的过程,那么“风格”二字也便是一个站着的“我”了!通讯员写作如果太像别人也就失去了自我,这道理跟前面说的那首小诗的写作一样,我对这些也有粗浅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也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