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中慎重地运用恰当的比喻,准确地运用数据对比,可使所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能使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具体化,使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更为突出,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加深印象,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分子”、“原子”一节的教学中,注重概念和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慎重地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使所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变得具体化;使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为突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加深印象,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使用比喻应注意下面几点:①用来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②比喻的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有相似的特征;③运用比喻应注意思想性和科学上的严谨。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三个部分构成。下面的实例中,序号后面的第一段是课本里的一个内容,第二段是第一段内容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都很明显,故不一一赘述。1.分子很小。把一个水分子扩大一千万倍也只有一粒黄豆大。把一滴水放大到和地球一样大的体积,水的一个分子才和足球一样大。2.分子并不是静止地存在的,而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在0℃时,如果氢分子以它的平均速度作直线运动,那么,每小时可以走从北京到广州距离的三倍的路程。3.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分子本身大得多。如果在0℃和一个大气压下,把一个粉笔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教学形式和语言的应用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依景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语言和形式,必能使课堂奏出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1.用比喻突破难点多肽链像一列“火车”,车厢即氨基酸分子,车厢交接处即肽键部位,氨基酸分子数、肽链数、肽键数(肽链合成脱去水分子数或肽链水解消耗水分子数)三者关系迎刃而解;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3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使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能力目标:体会数数方法的多样性;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教学重点:数100以…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我国最早出现“譬”(即现今的比喻)的是《诗经》。《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取譬不远,吴天不忒”的诗句,意为“取比喻近在眼前,上天赏罚毫厘不差”。先秦名家惠施认为比喻手法是说者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我国修辞研究的结果表明,比喻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要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所就的表现得形象、生动、具体、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听读者丰富的联想。一个精彩的比喻,确实能使文章增添神韵和光彩。明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古今中外作家所青睐,在他们的作…  相似文献   

6.
周振芳 《江西教育》2023,(18):66-70
<正>写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数学教学中运用修辞手法或带有修辞效果的各种方法,也能为课堂增添不少情趣,让严谨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规律,学活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一、用“比喻”形象说理低年级的课堂上少不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书写“2”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2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一只小鸭子,像一个倒挂的钩。”教学“7”时教师问学生:“7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一把镰刀,像一把手枪,像爷爷的拐杖。”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写数字,轻松有趣。  相似文献   

7.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8.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9.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礼县东关小学田巧云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2.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并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奇数或偶数,并能举出奇数和偶数的例子。教学重点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  相似文献   

10.
一滴水可能仅仅是一滴水,一滴水也可能反射出世界的丰富和博大一滴水可能仅仅是一滴水,一滴水也可能反射出世界的丰富和博大。可以不可以这样比喻散文诗美学境界的“小”与“大”、浮与沉、窄与宽、单一与丰富的差别呢?可以不可以进一步说,散文诗的艺术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通过“小感触”表现出美的深  相似文献   

11.
张国良 《陕西教育》2007,(11):42-42
比喻在语法上是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成为一种很好的表述方法。恰当的运用比喻,能使所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使微观的事物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陌生为熟悉;化罗嗦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因此恰当的比喻就如同机器中的润滑剂一样,使课堂灵活地“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13.
单位“1”是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部分的重要概念。准确全面地理解单位“1”的概念是进行“分数意义”教学的前提。教材里对单位“1”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就单位“1”的概念而言,必须注意两点:一、自然数1与单位“1”的区别儿童的思维总是从最直观、最具体的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往往容易把自然数1和单位“1”混淆起来。由自然数的概念可知,1是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或正整数…  相似文献   

14.
“描述描写类”文段通常要求学生描写叙述所见到的情景、发生的事情、事物的现象特征、工作经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印象、风俗习俗、自然景色、季节特点、事物的外貌特征、心理情绪、工作情况、职位、性格特征、能力等等。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时态来写,此外,在写作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描述生动形象,同时运用一些恰当的连贯词使文章条理清晰。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出乎教师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当教学的某个细节脱离了教师的预设,使教师感到措手不及的时候,怎样科学、巧妙地调控,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局面,这,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反映。上例中,该教师的预设线索清晰、循序渐进:在创设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在“组数”游戏中复习旧知,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在“摆数”活动中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而,在“组数”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出乎教师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学生已经预习了新课,知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讲到比喻时,教师往往强调喻体必须是熟悉的事物,否则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一些书中也提出同样的要求,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就把“喻体要常见、易懂”作为运用比喻的一项原则。笔者认为,“常见、易懂”的原则不能概括所有的比喻,因为比喻除了说明事物、事理之外,还有“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黄、  相似文献   

17.
作家秦牧说过,“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会清晰明亮起来”.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昆指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钾来打比方.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巧用比喻,则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记忆更深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化学教学事半功倍.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运用比喻要注意“四忌”。一忌以生喻熟比喻的基本功用是认识作用,即通过对已知事物之间相似点的比附,使人们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前进,扩宽知识面。然而有的作者用较为生僻的事物来比喻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杨朔的散文《海市》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宋是个结实精干的壮年人,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手段,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是根据类似的联想和想象对事物关系的新认识,以彼物来揭示此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在科学语体中,若能恰当地使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通俗化。本文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分析了比喻在科技俄语中修辞特点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20.
比喻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方来描绘和它相似的陌生事物或说明比较深奥的道理。采取比喻法 ,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精辟的、恰当的比喻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作家秦牧所说 :“一个精彩的比喻 ,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 ,甚至使人能够记它一辈子。”而政治概念和原理恰恰比较抽象和枯燥 ,因此 ,如何使思想政治课生动形象 ,富有吸引力 ,成了每位政治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几年来 ,我尝试着运用比喻法教学 ,真是妙处多多 ,增强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巧用名人名言设喻 ,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