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家好!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新兴传媒的走向”。当前被公认的四大媒体是:印刷报刊、音频广播、电视广播和万维网。万维网是四大媒体中的新兴媒体。媒体之前加“大”字,是形容社会影响力,看它在一天24小时之内,能吸引多少“人小时”的国民注意力。在中国,四大媒体的任何一种,每天都要吸引上亿“人小时”的国民注意力。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的信息服务,诸如手机短信、手机报纸、IPTV等等,都自称是第五媒体,但它们都缺乏足够数量的注意力总量,可以同现有的四大媒体齐名。今天,只能称它们是新型的多媒体终端。谁是第五种大媒体,尚待公认。变革…  相似文献   

2.
邢军  邢海峰 《青年记者》2006,(12):85-86
“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电视媒体竞争的最大资源,更有人直白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在此种背景下,活动营销成为电视媒体的首选,电视媒体纷纷行动起来,用活动吸引注意力,吸引公众和商家的眼球,塑造电视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人的注意力。借助于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所有物品的生产都可以不断翻番,但惟有人的注意力是不可以生产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准天然资源。因此,当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引入到中国后,旋即成为了互联网和大众传播媒体研究的新宠,各种媒体都希望能在“注意力经济”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一方面,媒体依靠科技不断地抢夺“眼球”,企求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但另一方面,由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信息资源的共享产生了物质技术的基础和可能,那种靠单纯片面地追求狭义上的独家新闻制胜的做法似乎不再有效。电视媒介,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尽管在播报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4.
如今是信息时代,也是资讯泛滥的时代,人的注意力反而成了稀缺资源,所以各个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大众的眼球。谁赢得了眼球、赢得了注意力,谁就能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不仅仅是历史忠实的记录、信息高效的传播,还应该是资源的整合、理性的分析、事件的参与,进而成为时代的推动。种种信息无不表明,依托媒体这个平台,举办各类大型社会活动进而开展“活动经济”,正是实现这种突破的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悦 《声屏世界》2014,(2):50-52
在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白热化的竞争之后,大家越来越认同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电视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受制于注意力,电视品牌的经营实际上就是注意力的经营。一言以蔽之,这是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于是,不管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大家的目光都在整齐划一地直指“注意力”。在炒作“注意力”概念过程中,往往还连着诱人的“经济”二字。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争夺到足够数量的“眼球”,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营销(Attention Marketing)成为关系到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电视媒体要如何做好注意力营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3G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自媒体、视频、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注意力,这无疑在客观上削弱了传统纸质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注意力经济,俗称眼球经济,是近年来流行的词汇,它是信息社会为媒体度身订做的。在信息过剩、媒体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仅仅争夺用户眼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够了。有专家称中国传媒将走过“注意力经济时代”,步入“影响力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8.
刘佩  罗娜 《新闻爱好者》2006,(6S):40-40
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怎样制作好标题呢?“好的导语和标题是快捷的概括,它们能让读放下手中的活,去读这篇报道”,《先驱电讯报》执行总编布里安库柏在《美国编辑》中这样写道。对于财经媒体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贸易间的密切来往,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广大投资、决策以及新兴中产阶级就急需通过财经媒体了解更加直观明了的信息,以便其快速果断地选择。渐趋日报化的财经媒体,开始将标题的制作作为其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窗口。财经媒体该如何在“议程设置”上瞬间抓住读的眼球,引起其阅读欲望,如何制作出吸引读注意力的新闻标题,又将如何改进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2004,(8):32-42
广播媒体在拥有多项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易逝性、线性传播的听众被动接受和有声无图等缺陷。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哪家媒体最能争夺受众的“眼球”,最能实现互动性以及信息的可点播、易查找,哪家媒体就能占领竞争中的高地。因此,具备这些优势的网络新兴媒体,成为其他传统媒体在竞争中  相似文献   

10.
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一直是媒体从业者共同关注的课题。要以报道留住读者,关键是要找准落点——既富有人情味,又具有贴近性的“落点”,往往是报道吸引眼球的“抓手”。  相似文献   

11.
在传媒产业化的初期,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被理解为“影响力经济”,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时,媒体仅仅作为信息媒介来产生文本效应,这时它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来吸引眼球,再靠出售注意力资源、产生影响力来获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王菲生子”引发“狗仔队”小人道的跟拍守候;窦唯因无法忍受媒体记者的骚扰大闹《新京报》摇滚歌手何勇为此感慨道:“名人与媒体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不过是‘死鱼’和‘开水’”大众媒体从自身的利益诉求出发。千方百计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是导致“垃圾信息”泛滥的主要根源。然而,是不是只有越刺激性的新闻,才越能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呢?  相似文献   

13.
营销时代带给电视媒体的是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各种变数的不断增加,注意力成为当代电视竞争的稀缺资源。在注意力稀缺时代,电视媒体不仅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要维持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电视人认识到电视媒体不能再充当“说教者”的角色,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建立起与受众友好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已经意识到自身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电视媒体通过公关以塑造良好形象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一、公共关系及电视媒体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指导社会组织,通过信息的传播和…  相似文献   

14.
何屹 《湖北档案》2005,(1):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的全国“两会”已经圆满闭幕,但是多种媒体、多元模式的“两会”新闻报道如火如荼的场面却依然历历在目。近年来,一年一度的“两会”新闻报道已成了国内外众多新闻传媒“群雄逐鹿”的角斗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报道的竞争,特别是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与新兴媒体形成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电视媒体如何在继续保持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主流媒体组成部分之一的市级党报,在众多的晚报都市报的冲击下,越发显得艰难:一是发行的艰难,二是广告收入的艰难,三是留住人才的艰难。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党报的“注意力”不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量以爆炸形式激增,而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注意力的相对短缺。各类媒体要想争得更多的受众,就必然要在“注意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注意力”政治舆论是政治舆论的常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是网络政治舆论的组成部分,政治正确优先、政治道德内驱、政治情感营销、政治情绪渲泄、政治消费成瘾是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的方式和表现。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具有功能极化的典型特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对公共权力进行“注意力”监督,公共权力对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进行回应,使二者实现共赢。通过强化个体政治伦理、践行底线自由、技术善治等共识性改进,进而达到自媒体非理性“注意力”政治舆论回归理性“注意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被视为是新兴的第四媒介,不但造成信息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对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宽带通信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建立,融声音、图像、资料于一体,并具有储存及交互功能,媒体的在宽带系统下的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被称为是媒介的“大汇流”。这诱使其他传统媒介争相投入此一新的领域,广播也因此迈入了数字技术时代,在新兴媒介冲击下,广播经营策略因听众的需求也起了极大变化。跨媒体竞争的“大汇流”现象也成为台湾传播新的课题,不同媒介间的市场定位及传播特质,使得阅听人有更多的媒体使用选择,得以更宽广的角度衡量各种信息来源,产生复合式的媒体使用习惯,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受众对媒体的个别依赖,而产生阅听人的“市场区隔”。究竟广播事业加入“大汇流”行列后,阅听人对广播的接收选择有何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就此主题进行初探研究,除了关注台湾广播事业在跨媒体竞争下,新旧媒体受众是否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并以“市场区隔”的角度审视阅听人的分众市场现象,归纳市场区隔化经营的广播事业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形成注意力的最主要载体——大众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同样要遵循注意力经济的规律,要想在当前大众媒体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取得胜利,媒体发展的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