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科学是一门同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科学相关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知识后,可以应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创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从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多年,深感农村生活和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把农村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渗透到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让它成为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3.
石颖 《教学与管理》2006,(6):133-134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的实施阶段,新的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理念中要求教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鉴于此,笔者从实际教学实践出发,  相似文献   

4.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它明确了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我们应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充分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融为一体,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课堂.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老师都难以走出“教材”和“教案”的教学预设的羁绊,致使一次又一次的教学生成时机在眼前悄然溜走.怎样才算是“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舞  相似文献   

7.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还必须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学生学了数学知识后,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一门同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科学相关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知识后,可以应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创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简单阐述“生活经验”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两个方面分析“生活经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并提出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生活场景,思考数学原理以及设计生活习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活化的教学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生物学知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有目的、合理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亲自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层次为背景,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1.创设的情境要有趣  相似文献   

15.
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要联系生活.这在当今课改下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新课程背景下,要使学生有兴趣想学,学得活,学得好,教学就必须与生活实际接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了解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感.科学新课程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林世英 《考试周刊》2009,(31):227-228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科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对科学缺乏兴趣,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活动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观念,让学生回归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滕国斌 《教师》2013,(27):122-122
"毛细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文就教学时如何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活动中学科学,再用科学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郑建忠 《物理教师》2004,25(1):21-22
1 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同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综观九年义务教育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科技”的课程思想,无不揭示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而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物理知识后,则要会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创新实践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生活经验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的实施阶段,新的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理念中要求教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鉴于此,笔者从实际教学实践出发,对初中化学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从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出发,巧妙导入,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这门学科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很多内容均为我们身边就有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