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一双因素动机理论所谓"双因素",就是指动机的需要和诱因两个因素。"需要"(Need)是动机的内因,包含了人内在的一切推力因素,如自然本能、社会认知、思想信仰等;"诱因"(Incentive)是动机的外因,包括了外部的一切引力因素,如实物环境、预设目标、行为强化等。双因素理论认为,动机就是自身需要与某种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诱发的。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当人们感到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失或不足时,就会产生需要,诱因则使个体的需要指向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约翰·威廉·阿特金森(John William Atkinson)在他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与旅游产品的消费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层理论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社会与经济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品消费、开发理念集中体现了社会分层理论的实质,加强社会分层理论的应用及社会分层对旅游产品消费、开发影响的研究,对于指导旅游产品评价、规划、开发具有现实意义。探析旅游活动的社会分层,明确不同阶层人们的旅游动机和旅游消费是不同的,适度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中端旅游产品。逐步提升低端旅游产品,可以不断满足各阶层人群的生活需要,实现旅游业更快更好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价值的本质决定了人的需要,这是最根本的价值评价标准,多维的需要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要进行科学评价,就要正确处理好个体标准与社会标准、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动机标准与效果标准的关系。既要承认个人需要的独特性与它作为个体标准的不可取代性,又要把握评价客体社会价值的社会标准。坚持历史标准优先的同时,把握道德标准的独立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反对单纯的动机论和效果论,坚持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4.
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是德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所谓社会适应性 ,是指德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也就是说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个体适应性是指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 ,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和引导 ,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 ,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坚持高校德育的“双适应” ,是为了实现德育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体人格完善的双重使命 ,二者缺一…  相似文献   

5.
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动因(内部动力),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和需要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动机都是在一定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同时只有当需要具有其满足的对象与条件时,需要才以动机的形式客观地表现出来.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因而基于需要的动机同样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活动动机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学习的动机来说,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虽然至今尚未揭示,但在人们的活动过程中存有动机和动机对人们活动的作用这一现象是毋庸置疑的。动机来源于需要。由于人的需要非常复杂,因而人的动机也就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人们对动机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动机是与需要和认知相联的,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的行为积极趋向或避开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7.
亲社会心理动机,是指个体完成普济博爱、好善乐施、谦让互助等积极有益的社会行为的内部动力,包括认知、意志和情感三要素。亲社会动机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激活学生亲社会心理动机,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适应社会、广泛参与社会的潜在需求。那么,教育者要怎样激活学生亲社会的心理动机呢?笔者的做法是:组织学生普法社团,通过社团建设与普法活动来激活学生的亲社会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8.
赵吉波 《时代教育》2006,(12):106-106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激励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1.明确大学生真正的需要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源于动机,动机源于需要,影响社会个体思想意识的因素归根结蒂是需要。人的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原动力,需要越强烈,活动越有力。因此,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必须  相似文献   

10.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