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变形记》和《一九八六年》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余华的《一九八六午》在叙事风格、情节模式、细节处理和主题思路方面,均与20世纪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遥相呼应。这种影响使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层面上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有了相当的突破与创新;在卡夫卡的深刻影响下,余华的创作同时有了一个自由表述的空间,而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西方文坛“怪才”卡夫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没有结论的话题。作为一位西方作家,他对中国文化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这可以从卡夫卡的日记、书信及谈话中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如宗璞、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言语中都表达过深受卡夫卡影响之意,并都将他当作借鉴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的鼻祖卡夫卡用文学的形式最早的传达出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卡夫卡短暂封闭的人生经历和敏感孤独恐惧的生活体悟,使他的创作不能不对弱者的生存的困境及其抗争的悲剧必然性关注和思考,并给予来自生命深处而又力透纸背的艺术表现。本文力图阐释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弱者的悲剧生存状态,并指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外部世界的行动逻辑与个体思维逻辑的对立和冲突。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6.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的孤独、漂泊、恐惧、焦虑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西方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自由的写作--浅谈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娜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81-82,96
从解读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和余华的《第一次出门远行》两篇小说,见证卡夫卡所给予余华盼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层面都有了相当的突破,这就是自由想象和自由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余华对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的关注和表现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与奇特。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转型前、转型期、转型后三个阶段,和其创作的转变一样,余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也有一个嬗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死亡表象、死亡思考到死亡承受的衍变脉迹。  相似文献   

13.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向被评论为"控诉资本主义制度对现代人"异化"的扛鼎之作。但只要读过文本的人都不难看出,卡夫卡在写作《变形记》的时候所经受的精神磨难是异乎寻常的。他以生命的代价来进行创作,而创作又是他唯一的方式,是他全部的生命。他以一只"虫"的特殊视角冷眼审视"人"孤独的根源,从而揭露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困境,使自己担  相似文献   

15.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与喜欢。余华准确把脉时代特征,及时更新自己的创作风格,从早期的先锋文学到后来的民间叙事,无不体现他对创作风格的灵活掌握程度。他的民间叙事以自下而上的视角体察民间社会,站在底层人物角度思考创作,在对苦难、对命运的赤裸裸揭示上形成了其多元的叙事艺...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自新时期以来,余华一直颇受关注。2012年,余华及其作品研究近200篇,呈现出以下特点:小说《活着》再度引起评论热潮;《兄弟》、《现实一种》和《许三观卖血记》等的解读繁花似锦;对余华创作渊源的考察,突破了以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影响研究的藩篱。今后的余华研究应该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存总是关涉到意义。卡夫卡处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无法建立确定的价值体系,满怀着痛苦和焦虑陷入了生存迷雾之中,写作承载着他的思考,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极富个性特征的内省色彩,于文坛上另立风景。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09-113
卡夫卡的分裂世界源自他悖谬的生存状态和悖谬的人格,同时也是对存在的悖谬本质的回应、感悟与艺术延伸。卡夫卡的自我分裂是为了满足两种互相对立的生存需要,外在自我是伦理属性的要求,内心自我追求超越性的存在,内心自我逃避外在自我的引力,但始终受外在自我牵制。时代的非理性精神和卡夫卡的人格特质使他形成了肯定内在性、否定外在性的倾向,他认为理性对于个体内在性的认知是无用的。卡夫卡在创作中遵循理性和神性的绝对界限,存在和意识的分裂成为他的真正主题,人物的符号化和世界的反常化是他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余华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他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文学观也非常独特,他特别关注人类的生存与死亡问题,并在小说中做了很多这两方面的叙述,因此,他所创作的小说总是风格迥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解读,考察其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悲剧,由此探索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审判》是卡夫卡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卡夫卡以本人所经历的一次特殊“审判”为契机,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自我良知和人类本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审判,揭露出人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所掩盖的卑劣的另一面,这是作长期人生体验和对社会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