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玄武门之变”伏兵不在玄武门而在临湖殿;袭杀建成、元吉后,高祖被软禁;当日宫内曾发生多起流血冲突;伏兵不是九人而是数百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玄武门之变”,有众多谜团一直为历代好学之士所关注,胡戟等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总结》一书,对近百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有较好的介绍。本文拟在陈寅恪、李树桐、宋家钰、岑仲勉、布目潮沨、石见清裕、砺波护、黄永年、胡戟、牛致功等先生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最新出土的唐代碑志资料,对事变策划主要依据、事变运作主要环节、事变人事安排等问题重新梳理,揭示事变台前幕后的若干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自己的亲兄弟,夺取了帝位继承权。他即位后,为了消除臣民对其帝位继承合法性的指责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舆论压力,迫切需要臣下为他歌功颂德。由于他的参与与引导,贞观前期诗坛上君臣唱和盛极一时,歌功颂德之风弥漫。这使得从南北朝后期逐渐开始显露的诗歌情性遭到扼杀,对初唐诗歌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旧史关于唐高祖屡次私许秦王为太子以及太子、齐王谋害秦王等记载,俱属虚妄不实之词,然齐王有不事二兄、觊觎帝位野心之记载,却不宜轻率否定。秦府政变谋划包括诛杀太子、齐王以及如何处置唐高祖两方面的内容,政变当日太子、齐王系由通训门而非玄武门进入太极宫,其目的地应是中华殿。由此,双方交战细节、宫府集团轻忽玄武门御守、高祖泛舟海池等诸多疑难情节,便可获得新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玄武门事变前夕,太子建成努力维护与世民的关系,但也试图削弱世民势力,以图稳定地位。李渊为避免二子争斗也采取了措施。二人的努力均未能阻止世民发动久有蓄谋的玄武门之变  相似文献   

6.
7.
看了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99.1)上陈永林同志的《这些“啊”字还是改的好》一文,笔者不敢苟同.也想借此谈几点个人拙见.第一,“啊”字音变必要性不大.现在许多有关汉语语音的书中都非常郑重其事地把语气词“啊”的音变现象详细罗列陈述.例如: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一书列出了“啊”的音变表:  相似文献   

8.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  相似文献   

9.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不要写作‘旁皇’‘镑徨’。”到底应当何所适从?  相似文献   

10.
各种因素铸就了唐初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宫变能否成为事实,终究要看在这一事上享有最高裁断权的李渊的态度及作为。向来处世沉稳,虑事缜密的李渊,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采取了看似无为,其实有为的中立态度,遂使事态遽变,宫变骤生。  相似文献   

11.
12.
板书不仅是课文的科学浓缩,更是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教者设计一篇课文的板书,常常应根据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目的的变动。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等等客观条件而作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唐高祖李渊的态度及作为是决定玄武门之变能否发生的关键因素。本文着重从玄武门之变的结局出发,论析处在各种矛盾夹缝中的李渊所持中立而稍偏李建成态度这一观点之正确以及李渊这一态度本身之高明。  相似文献   

14.
"物浸压变"是指物体浸入液体时,引起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的变化.这类试题具有知识密度大、难度较高、灵活性强、有较强的区分度等特点,因此经常出现在中考压轴题中,同学们一看到这类题,就感到头疼、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5.
张平 《学语文》2005,(6):40-40
最近在浙江省某中学主办的刊物上看到一篇关于《枫桥夜泊》的赏析文章,作者把“月落乌啼”中的“乌”解释成为方言中所俗称的“水老乌”(即鸬鹊).而且还举了杜甫羹州所作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徘谐体谴闷二首》之一)为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学”一词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一解释着重关注了教师的“教”,笔者教学之时,潜下心来,研读专业书籍,反思教学实践,对“教学”之内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当人们充满激情地总结和欢呼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时”,①众多的人们曾为散文有逊于小说成就之赫赫而焦躁;当“新时期文学骤然跌入一九八七年的冷谷”②“已经从前几年的高峰”而“在这三几年里滑进了低谷”③之际,众多的人们更深深地思索和探寻振兴散文之“道”。刘再复同志在其《散文与悟道》④中说:“散文的发展在今天”,“我觉得主要问题又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技巧之外的‘道’。”他说:“‘道’真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它是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一种灵魂,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内在的哲学意蕴”。他盛赞“巴老《随想录》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在七十年代末心灵上经历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到底作何解释?历代学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趋势。一则把“无类”当作教育对象的范围来考察:1.教育不分贫富贵贱;2.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二则把“无类”当作教育的效果来看待:1.虽有救令,却无善得;2.有了教育,品行便无差别,教育能使人们的思想品行趋于一致,不再有善恶之分。② 由于我国有着浓厚的崇古意识,古人往往通过注经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