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来说,大学的使命就是“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产品”。学科是大学基本的生产单位。一流学科建设不是“粗放型”的学科生产投入要素的建设,也不是“学术GDP”导向的学科最终产品建设,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学科生产能力的建设,建设一流学科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需要关注学科生产的具体过程,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结构化、有合力的学科队伍、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明确价值导向、有激情的学科文化。  相似文献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中,始终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系师生内聚合力,外图拓展,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对西北大学地质系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4.
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通过作为学科基础的学科平台的建设以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很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分析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学科平台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充分发挥和提高技术人员积极性为关键,"虚""实"结合、"软""硬"互融的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评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学科评估既要依靠先进的评估技术手段又要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的评估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但真正一流的学科绝不全是评估评出来的,而是知识与学术长期积淀的自然结果.对于一流学科的评估,应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和学科文化的差异,在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的基础上,谨慎地使用量化评价技术,并及时对学科评估本身进行认真评估,以确保评估是促进而不是妨碍一流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中人们较多考虑外在的组织框架构成、要素投入和评价体系建构,而对学科发展的精神内核关注不足,对学科文化建设研究不够,在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建设一流学科,需重视学科传统、内在品质的积累,培育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着力营造特色鲜明的学科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凝聚精神内核,亦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科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与龙头,是科学研究的平台和教书育人的载体,学科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至关重要。梳理学科的演变发展进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演变发展,有利于明确我国现阶段双一流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开展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术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全面提升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8.
学科生态建设是一流学科成长与发展的实践保障。一流学科的孕育生成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国家以及社会需求推动的结果;一流学科的成长既要关注学科生态建设,也要注重基于学科生态位提升的外在动力机制。改革实践中必须遵循学科个体的自然生命节律,尊重多样异质的学科种群的发展,创设主干突出的学科生态群落,维护学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一流学科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以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办学实际,提出将"基于学科,重建大学"作为建设方略,基础在于思想重建,重点在于建设学科生态系统,关键在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基本内涵和大体路径是: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体系的学科为基础和核心,设立学科改革特区,重塑学科生态体系,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凸显学科发展高峰,扭转不同学科之间利益上相互割据、建设上相互割裂的不良倾向和松散状态,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及其和谐健康的生态体系,推进学校迈入某一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相似文献   

10.
发挥学科优势 深化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厦门大学近几年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说明 ,发挥学科优势 ,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改革资源 ,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科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与龙头,是科学研究的平台和教书育人的载体,学科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至关重要。梳理学科的演变发展进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演变发展,有利于明确我国现阶段"双一流"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开展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术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全面提升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2.
从各地“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文本来看,“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体现出跟踪国内一流方向、面向区域需求、基于学科实力的特征,也暴露了过度追求层次化以及数量上的平均化、学科建设上重理工轻人文、学科特色重复建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应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学科评估标准和办法、落实“扶优扶特扶需扶新”的建设原则,并弱化“双一流”建设的竞争效应,实现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竞争合作与动态调整,促进“双一流”建设政策落实。  相似文献   

13.
学科交叉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双一流"建设既有高校的类型结构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也有学科的门类结构以及各学科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以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为主;"双一流"建设学科则以工学类和理学类为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量、学校类型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数量、学科覆盖面在地区分布上呈非均衡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法学学科体系,要深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强统筹法学理论与实践,服务国家法治实践的时代需求;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治理创新体系建设任务;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服务法治国家建设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建设本意是要破除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困境,给各高校以平等的地位和身份,营造一种公平发展的秩序和环境。但是由于经费分配中的差序格局未曾改变,经费支撑下的非公平竞争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事实上加剧了原有的竞争生态,学科成为一种特定话语。中国大学实践中的学科基础极为薄弱,呈现出奠基于现代治理技术之上的规划性和外力驱动性。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思本源性的机制问题:一是一流概念的含混性导致一流学科建设的非理性化和功利化;二是学科建设多呈现为投资驱动、权力推进、资源依赖和人才大战,缺乏扎实的经验积累和自组织性;三是学科建设评估易走向以重量级人才数目、多少项目和资金等显性指标来测量,难以落实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等隐性指标上。  相似文献   

17.
18.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把该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外一流学科,要做的工作很多,还需要从多方位去努力,而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笔者试图通过对目前教师队伍数量、年龄和学历结构、教学科研状况以及待遇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国内外六大学科评价的指标体系出发探析当前学科评价的价值取向可以发现,当前的学科评价仅仅是基于学科投入要素的评价或基于学科产品的评价,在其主导下的一流学科建设也表现出"粗放型"的学科生产投入要素建设和"学术GDP"导向的学科产品建设两种错误倾向。学科建设本质上是学科生产能力的建设,一流学科评价本质上是评价一流学科的生产能力。走向基于学科生产能力的一流学科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科产品的有效性和学科的社会服务问题、学科生产的投入成本和学科建设的效益问题、学科的整体性和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融合、互动共生的自然根基。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审视当前,高校推进学科交叉的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4个方面:单一学科发展理念固化;学科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学科考核评价面临困境;学科交叉研究人才匮乏。为此,高校务必要树立正向的学科交叉理念,组建高效有序的学科组织,完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学科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