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育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国家形象构建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诸多元素的参与,国家的文化影响是其重要因素。分析认为,体育文化传播对提升、塑造完美的国家形象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高校更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等渠道,以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以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为例,简要分析了微时代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明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修炼人的身心,更蕴涵着哲学、美学、文化、军事等内涵.目前国家间的战略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对抗,软实力尤其是国家的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同样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研究就中华传统体育结合传统文化在全球传播的国家战略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就其传播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细琴 《体育世界》2010,(7):108-109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归纳等研究方法,通过阐述分析古代希腊城邦间的体育参与、美国NBA球队和它们所代表的城市、我国城市运动会与举办城市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体育在促进城市形象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体育传播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体育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迷人的诱惑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推动着体育文化的进步,从而使世界体育文化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特征。体育文化体系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所产生的价值意识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体育价值意识的建构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体育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刘凯 《体育风尚》2024,(1):53-55
文章针对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趋势及创新策略进行探究,首先阐述了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价值,然后对近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及文化传播方面的现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媒体监管、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对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进行研究,指出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阐述体育文化旅游中文化传播作用与影响:传承与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增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提出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以体育节庆为依托,促进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培养体育文化旅游专门人才的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当前体育文化走出去的视角,对形意拳国际化传播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阐述了形意拳国际化传播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视角下形意拳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形意拳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体育文化走出去视角形意拳国际化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究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符号过程、符号机制及符号策略。研究认为,体育符号是体育文化的可感载体,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中介。体育文化传播就是发送者与接收者通过符号互动产生的文化共识。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主要形成了以非语言符号为核心的符号表意机制、以共同场域为核心的符号互动机制及以意义递进为核心的符号解释机制。在未来的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优化我国体育文化的表意方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符号;寻求多元体育文化中的符号共识,扩大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公共领域;打造全民性的体育符号策略,营造共建共享的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文化战略的高度。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不仅是一个城市文化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是塑造一个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如何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品牌构建及塑造城市形象,研究其具体路径有着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体育传播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邓星华 《体育科学》2005,25(10):23-31
以现代体育传播的兴起为出发点,探讨了现代社会为体育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以及现代体育传播发展下,现代体育与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视觉文化;现代大众媒体所表现出的体育,集中体现了体育与媒体的狂欢,同时,大众媒体所推崇的锦标主义,忽视了对大众的关注,也影响到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体育都是经过一定强化了的仪式表现出来。体育与大众传媒联姻而形成的体育传播的商业化,在促进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的发展。体育全球化进程中有着体育现代化的深深印记,而传媒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体育传播促进了世界体育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体育交流。中国体育要成为世界体育的主流,必须主动融入到体育全球化大潮中,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形成自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体育传播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健 《福建体育科技》2003,22(3):1-2,14
体育文化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产物 ,进入市场成为产品而获得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因此 ,从体育传播的角度思考和审视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兵  茅善琴 《福建体育科技》2001,20(6):49-50,60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和功能的文化系统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在构建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方面的优势、意义和作用 ,并就高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婷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2):103-104
文章运用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它具有非严格决定性、动态性、自调节性及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的演化过程,挖掘该系统中结构与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可以促进这一系统稳步发展的可控制因素,以期在现状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唐朝出现了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主要是哪些庶族寒士登上了中国文化舞台,并成为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这些文化精英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相似文献   

16.
捅 要: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随着中西体育交流与碰撞的增多,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其进行国际传播的基础性条件.对此,文章在分析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与共同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据此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在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进行分析.体育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特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对体育有现实依赖,实现了二者的对接.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要以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民间与官方共促发展,开拓体育教育合作交流,重视体育媒体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发挥著名运动员的传播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整个社会大文化的发展需求,对推动传播和传承优秀的体育文化。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分析出体育博物馆作为体育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建设和完善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需要。提出增加体育博物馆数量、提高体育博物馆质量和体育名人堂建设等建议,旨在使体育博物馆真正起到传播与传承体育文化的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肖焕禹 《体育科研》2012,33(1):22-26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体育文化和媒介体育文化传播发展沿革的梳理,分析当前媒介体育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发挥媒介体育文化传播功能,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举措:发挥媒介体育传播价值观念构建的功能,构筑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念体系;发挥媒介监测体育环境与社会整合功能,促进体育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媒介体育传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通过体育媒介传播生产快乐、愉悦身心,还原体育媒介传播的本质功能;发挥媒介体育传播的经济功能,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对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思考2010年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它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