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秋天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习作四”的训练内容。从安排上看,本次习作训练体现了时令(季节)性,并且安排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游天然动物园》之后,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写而且有方法可借鉴。但是我们在训练时,既要创造性地利用好上述资源,又要敢于拓展。引领学生走进秋天,进行多方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习作训练的多维性。导写过程一、走进秋天(一)自主活动老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自主地走进大自然。1.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秋天。看看秋天的天、秋天的树、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可以重点观察某一处…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尽管各种辅导资料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尽管老师们苦口婆心耐心引导,可一提到“作文”二字,学生们望文生畏,唯恐避之不及。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实践证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情感基础;鼓励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是关键;从借鉴开始写自己的作文是方法;重视习作评价是重点。  相似文献   

3.
殷钰 《黑河教育》2014,(6):17-17
正教材分析本次随笔选自《红草莓蓝草莓》随笔化写作小学版四年级上册。目的是让学生到野外、山上、公园或植物园去观察一些植物的叶子,看看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注意搜集各种植物的落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色彩,还可将它们搜集起来,制成"树叶册"或"树叶书签"。在随笔化写作课上,先给同学们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树叶,然后围绕"秋天的树叶"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且乐于书面表达,这样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生只要有了写作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逼我写”到“我想写”。那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5.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1. 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如教学“观察秋天”这次习作时,就带领学生到野外去仔细观察,尽情欣赏,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使学生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感。这样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再写下来,学生写出的作品也会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6.
黄朝霞 《教师》2011,(31):75-77
所谓“后习作教学”.是指把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命题之后。它通常表现为:命题一指导一批改一讲评。这种习作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怎样审题、立意、选材,怎样布局谋篇等指导。总是揣摩出题人要我写些什么,怎样写,让学生钻进老师命题的框框里去。 “前习作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习作教学重在命题前的指导,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习作的恐惧感,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  相似文献   

7.
杨晓燕 《课外阅读》2010,(11):138-13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要我写”到“我要写”,我一步一步地努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爱说。  相似文献   

8.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准备习作材料,学生写的才能是“我”的认识世界的生活,才能在世界中认识“我”的生活。为此。习作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储备。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本次习作.是学生从练习写话步入命题作文的开始。为了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写作的快乐,本课以新课标指出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一论述为设计理念.将“激发写作兴趣.打开写作思路”作为重点,创设了“猜、讲、写、评”等活动.让学生有理、有序洧物地写出真实的“我”,为今后写作营造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是提起写作,即使在最初阶段的写话训练,多数学生还是面露难色,甚至有“谈虎色变”的恐惧之心。如何让学生的笔尖在习作本上跳舞,真正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写作呢?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觉得应从“生活”入手,让“生活”和习作交上朋友。  相似文献   

11.
一得集     
秋天一到,树叶纷纷落下。游戏时,我带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做“小树叶”游戏,老师做树妈妈,小朋友做小树叶。我戴上事先准备好的树干头饰说:“哎呀,你们怎么不像树叶娃娃  相似文献   

12.
秋天的树叶     
〖习作要求〗这是一篇观察作文。拥抱自然,用心体会,你会发现秋天树叶独具的魅力,你也会真正理解什么叫“一叶知秋”。〖名师导写〗搜集各种植物的落叶,认真观察它们的形状、色彩,向同学们介绍一番,再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仔细观察是基础。秋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别急着回答,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先看一看一片树林给你的总体印象,再选一些植物的叶子重点观察———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色彩比起夏天时的颜色来有什么变化?那些四季常青的叶子又有哪些微小的变化?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二、作好介绍是铺垫。“习作要求”先让我…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特别是中年级的积累训练,不但是积累语言的开始,而且是习作中的重要转折阶段(从写话到写段的飞跃)。因此,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必须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有序、有法、有趣地去积累写作的材料,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爱上写作,真正地愿意与人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汤在兰 《考试周刊》2011,(57):65-6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快乐写作、写出自信,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使学生由“厌写”到“爱写”最后“乐写”。结合教学实践,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激发写作的兴趣,重树写作自信;积累写作素材,激活写作热情;写作题材要源于生活,从而让学生体会写作之乐。  相似文献   

15.
秦庆华 《课外阅读》2011,(3):214-215
在习作教学中,“写不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天地广阔,教师应帮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写”;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写日记,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会写话”。  相似文献   

16.
让每个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写作,一直是我的梦想。很多年前,“教语文难,教作文更难”是语文教师共同的感慨。而在课改行进到今天,习作言之无物、干涩无味”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如何让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写作,并能写得朴实而有情感?从教多年的我在经历课改前后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一提起写作就感到头疼,对习作课有厌烦情绪,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写作不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习作大门。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对写话没有统一要求,却强调了对写话有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乐于写,为第二学段的自由表达奠定基础。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抓好习作起步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从而打好写作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从看图写话到命题作文的一个过渡阶段,学生普遍反映写作难,无所依从,无从下手,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怎样才能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乐于写作,会写作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颇见成效。一、通过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树叶     
同学们看了上面这些树叶的照片,一定会认为秋天的树叶很美。(图略) 组织一次秋游,到野外去,到山上去,到植物园去,到公园里去,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形状。活动中,还可以搜集各种植物的落叶,把它们带回学校与大家一起观察、交流。然后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把重点放在命题之后,一般采取“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步骤,注重教学生如何审题、立意、选材、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等,使学生往命题框套里钻,既没有感性材料,思维又受到束缚,往往是一听到“作文”二字就头疼。针对这一现状,我尝试了“前习作教学”,就是“在习作教学中将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最后到乐写,把写作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