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怎样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怎样让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更为科学有效,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习作及评改的正确方法,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空间,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批互改习作。  相似文献   

2.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亦是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一项工作。针对当前作文评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激发兴趣开始,采用案例讲演、实战演练的形式,多种方法结合,逐步探索出有效的作文自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作文评改方式,掌握评改技能,形成一定的评改能力,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怎样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怎样让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更为科学有效,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习作及评改的正确方法,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空间,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批互改习作.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注重写作指导,而轻视习作评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评改习作,教师们的"放手"已成定局;而努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则势在必行。教师应以"趣"字当头,从"趣读""趣改""趣评"三方面入手,抛砖引玉,由扶到放,切实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历来是与阅读教学平分秋色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和习作要求,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研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度重视评改在习作中的作用。习作评改之于学生,其意义究竟何在?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与他进行切磋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个道理不言而喻。但若是仅仅将习作评改当作一个纯粹提升学生修改能力的命题研究,则太过狭隘。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习作评改方式的诸多变革之中,小组合作方式被大家普遍看好,在这方面的探索令人目不暇接。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广量大的习作评改教学目前仍然"涛声依旧",何以如此?原来,这些探索大多是"纸上谈兵",许多"经验"可"读"不可"用",因而无法与日常教学对接。为寻觅一种"可用""有效"的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方式,我校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拟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习作2》,谈一谈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当前,学生习作水平较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中去寻找。其中,习作讲评与修改方法不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习作评改中,不少教师未摆脱旧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越俎代庖,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其实,习作评改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评改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充分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自觉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产生习作欲望,逐步提高自我评改的…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评改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极为关键的一环。然而,当前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我经过深入分析与探究,发现其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评改动机,习作评改模式单一,作文批语缺乏人性化,评改课型模式化。针对这些评改弊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一、激发学生评改的动机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习作评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评改动机,一完成草稿就急着誊抄交给老师,老师阅后发下来,也只是看一看就弃置一边。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成为佳作。教师可通过名人的事例(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的修改)来激发学生;通过班级学生的修  相似文献   

9.
刘荔 《江西教育》2016,(5):14-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对习作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方法的指导、习作思路的拓宽,教师都会细致推敲,精心设计。相比之下,对学生习作之后的评价,就比较简单、随意,过于浅层。  相似文献   

10.
《推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根据"推敲"这段佳话改编的课文,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故事。《推敲》教学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感悟贾岛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明晰"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雪晖 《教学随笔》2016,(3):119-119
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可使教师了解习作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改方法,增强学生对写作的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最终使学生成为习作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2.
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可使教师了解习作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改方法,增强学生对写作的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最终使学生成为习作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学生作文低水平重复现象,提出基于学生问题的习作评改教学实践,通过"先写后教,问题来源于学生;激发自主意识,经历习作的过程;打造评价单,评改于发展潜能区"的策略,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14.
梁彦 《成才之路》2012,(17):98-99
正一、共读——解读习作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解读习作要求入手。我在指导课中,先以一次习作要求为范例,让学生知道,解读习作要求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等几个角度入手,并教给他们巧抓"关键词"的方法,激励他们在短短数行的写作要求中关注要点,聚焦"关键词"。例如,"童年的记忆"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趣"字,以此为核心设计整篇习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但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时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导致学生思维受到束缚,习作教学徒劳无功。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习作指导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参与意识,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创新学生的习作表达,转变习作的评改方式,让习作成为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习作教学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决定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师语言方面的现状,分析了教师语言素养对学生发展、课堂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从"积累""借鉴""练习""反思"等几个方面探索了语言素养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菊云 《广西教育》2014,(29):13-13
正习作评改作为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评"侧重于引领和指导,而"改"侧重于斟酌与修正。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习作评改思维空间相对狭隘,主要体现在评改形式单一、目标空洞、评语概念化等。如何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应当多元化,学生在习作评改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一、凸显师生角色定位,构建习作评改的框架从教师层面来看,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再度指导,从学生层面来说则是习作的二度创作。习作评改既需要教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叶志燕 《考试周刊》2022,(29):58-61
我国课程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对语文习作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寻找不同的习作评改策略。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语文习作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发现学生在语文习作中的差异,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意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语文习作的思维能力和对小学语文价值体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段习作评改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习作评改是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习作评改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鉴于此,本人对日常中段习作的评改工作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对教师来说无疑像愚公移山,移完这堆,又移那堆,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甚至连看也不看就塞入书包。学生似乎往往只关心自己习作上的"分数",对所谓的诸类"评改""批语"却无动于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