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包身工》这篇文章与普通的文章不同,它属于一种报告文学,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充分揭露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工人阶层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预示着工人阶级未来的崛起.但是,单纯从阅读文章中的文字并不能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为此本文从细节出发,对《包身工》的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名篇,小说以精巧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深刻的内涵,令后人赞不绝口。笔者每次教这篇课文,都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这与这篇文章线索多元化密不可分。对这篇小说线索的解读,我们在教学双边探究活动中,出现了多种答案,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揣摩这篇文章的线索,探究线索与情节、结构之间关系。所谓线索,是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联成一体的东西,它是可见的、显性的、有迹可寻的,线索不仅指示着作者行文的路线,而且成为读者阅读的向导…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抓不准核心内容,发现不了关键问题.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文章篇幅越来越长,学生更是理不清头绪,这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和效率.如果能把文章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学生就会记得更快、更牢,更容易看清文章内在的关系及结构特点,知识也更具有迁移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在网上流传很广的文章,有人说这篇文章太夸张,有人说这篇文章太现实,有人因为这篇文章笑,有人因为这篇文章哭,但几乎每个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发出一声叹息,为文中的主人公,也为现实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中心要明确,段落要分明,这不仅是写的要求,也是读的要求。人们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意图的。这见解、观点和意图,便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没有它,一篇文章的  相似文献   

6.
顾名思义,<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随着逐渐深入的小说教学研究,解读小说的方式和角度也不断增多。比较法不仅是教学手段,还是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对两段内容或者两篇文章的异同进行辨析,对它们进行研究、分析、比较,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文章内涵深刻理解,还能帮其对事物本质更加全面地掌握。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进行简单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整体概说】什么是立意呢?简单地说,立意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  相似文献   

9.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对此,部分语文专家称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专家说,高中阶段看一篇文章的好坏主要看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修养,至于错几个字甚至十几个字都可以原谅.甚至可以把它对文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如果按照“写作错一字扣一分”的新要求,将一篇思想上乘只不过有几个错字的文章一下子扣去十几分,那么这篇文章岂不是被废掉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岂不是被毁掉了吗?这与语文教学的理想化追求岂不是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10.
一、捕捉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是构成任何一篇文章的物质基础,是构成语文作品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也是承载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最小语言单位,在文章中一般以同语或词组的方式呈现。捕捉语言材料,转化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内涵,这是阅读作品的起点,也是语文学习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不求甚解”是《不求甚解》的核心概念,读这篇文章要注意这个核心概念内涵的前后变化. 文章第1自然段指出了立论的基础.作者写这篇文章针对的现象是“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语境中的“不求甚解”应理解为“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不求甚解”在文中的第一种理解.作者对此表达的态度是“其实也不尽然”.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是“风头、猪肚、豹尾”。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像写一篇文章一样。导入引人入胜,进程跌宕起伏,结尾简明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心设计导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3.
李密的<陈情表>在表达缠绵悱恻的亲情的同时,隐含着更为隐秘的目的.解读这篇文章需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探知作者内心的隐秘.尤其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讲读这篇文章,更需要抓住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到《人民教育》编辑赖配根先生题为《要温度,也要有深度》的文章,文中有句让我深受感触的话:教育拒绝浅薄!这篇文章是教育改革热潮中少有的冷静分析与理性思辨,其深刻内涵,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引发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基础教育”的探索,是从两篇文章和一个人开始的。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者从对时代精神的分析入手,阐述了以“新人形象”为核心的新教育理想。10年之后再看这篇文章,我们发现,这是一篇“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宣言。1997年9月,中国的《教育研究》杂志又发表了同一作者的另一篇名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从“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文章。许多学校将文章复印后分发给教师,自发组织学习和讨论。一些教师培训机构也将该文作为阅读教材。很快,该文的观点和内容不仅被…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与藏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这句诗我早已是耳熟能详,但对云梦泽与岳阳城的具体位置则是笼统而模糊的。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左右,一天邮箱里突然收到了柳春蕊老师垂赐的一篇文章,名为《南湖楼外的因缘》,立即下载。一口气细细读完之后,一方面惊服于文章的文采飞扬,一方面也使我不仅清楚地知道了岳阳在湖南北部,与湖北毗邻,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语文教材里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大多数人对它耳熟能详。然而,近期的《文学报》上发表了梁建华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出这篇文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材料与主旨不统一,即借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编选了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文章——《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内涵含蓄丰富而言语表达又多用艺术术语,学生理解文章难度很大。尤其是文章中作者以画家的视角来观察桥、描写桥,表达自己对桥的独特感受,这些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结构很难把握和正确理解,而这却又正是理解本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情"与"形"作家肖复兴事隔30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叶老的真切感受,流入笔端的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做人的内涵。备这节课时,我在想:自己是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文章的情感深处,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一起律动,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那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呢?教学策略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提起读者的兴趣,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可突出主题,也能升华文章内涵。那么一堂课也是一样,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那么,作为一节课的最后一个部分,课堂小结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做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分析,希望能够对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