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文本的解读是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正确、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地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小学阅读指导课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习得语文的基本知识,培养语文方面的基本素养。文本解读的能力与教师基本素质直接联系。著名的教育家窦桂梅老师就曾说过:"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文本解读的深度。"是的,对文本的解读,一般的教师都是只会按部就班,按照教参上提供给我们的理解来进行,很少能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老师不能只依靠教参,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的厚度和容量,从而让学生品味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历程,从而进一步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3.
率性教语文     
高中生实在辛苦。每当监考看到他们压抑的脸庞,面对他们忧郁的眼睛,我的心就沉甸甸的。作为传承人文精神的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把课上得生动、灵活,让学生兴趣盎然,如沐春风地学习语文。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我认为语文老师决不能仅做知识的传声筒,照本宣科地复制教材、教参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应该超越文本,率性自然,节外生枝,用自己独到的感悟、体验,在文本与现实生活中架起一座多彩的虹桥,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那种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实在让人窒息;教师占据着课堂,学生日复一日地欣赏着“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子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诠释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顿时给语文教学送来清新之气。毕竟,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撼动了,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多少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气氛要求,也将阅读导向了学生个性化行…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那种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实在让人窒息;教师占据着课堂,学生日复一日地欣赏着"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子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诠释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顿时给语文教学送来清新之气.毕竟,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撼动了,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多少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气氛要求,也将阅读导向了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轨道,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骑砉实在听厌了这样的语文课,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先语法后修辞的肢解。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痛快淋漓地展示着庖丁的绝活,刚才还是气韵生动的整体,几番游刃运斤,早让它“然已解,如土委地”;学生们只好日复一日地欣赏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解析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唯闻“砉然响然,奏刀然”。这的确是在暴殄天物!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东风乍起,顿…  相似文献   

7.
<正>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在,课堂教育中,有许多老师手捧教参为圣旨,以教参为准绳,一堂课以完成教参建议的教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漠视课堂生成。老师名义上是指导者、组织者,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接连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尽管这些公开课上得很花哨,但我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劲,有很大“作秀”的成分,没有做到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老师设框框,学生套框框”的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别看语文执教者们用尽了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始终没改变老师背教参,念教参,学生记标准答案,套标准答案这一轮回。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小,思考时间少,束缚了教学的活力。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堂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那种浓浓的念教参,背教参,用教参所告诉的一切束缚学生思维的味道。甚至有些老师战战兢兢,恐…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参的阅读代替老师阅读,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以及老师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就文解文,学生在学习中断章取义、死记硬背的现象非常普遍。课堂上,老师逐字逐词地讲解,逐句逐段地分析,一个学期下来,将教材上的三十来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学生的读写能力未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未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上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和构建,引发我对语文课堂的全新思考,我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完全依赖教参,而要自己去反复研读,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要有大语文教学观,依据文本特点去选择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语文教改路上便能收获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正>当老师们明白对话的这种理念之后,很多老师也一改传统的教育方式,注意课堂对话,注重课堂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对话现象。比如教师过于依赖教参,学生异样的看法和见解经常被排斥;比如对话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比如对话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和提升,只为对话而对话等等。最近听了黄老师《我有一个梦想》之后,对如何让语文课堂对话更有效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一、教师对文本解读要深刻透彻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上,教师占据着课堂,学生忙着把参考资料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诠释批注在课本边的现象仍不少。这样的课堂,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课堂上听不到朗朗读书声,没有了沉思默想,缺少笔尖的游动,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就成一句空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在  相似文献   

13.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 ,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教龄。对于语文的教学出现的一些现象 ,我感到很迷惘。现将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列举如下 :一、老师作为传声筒。许多老师上课都是凭着一本语文书、一本教参、一本备课笔记。教参打开在一旁 ,书的问题 ,教参上都有答案 ,照读 ;把教参上的一些重点 ,让孩子记下来 ,课后让孩子背诵 ,就完事了。有学生图省事 ,也去买老师用的教学参考书 ,老师在前面读 ,他在下面划 ,这样就省去了记笔记的麻烦。最后学生考起来的答案几乎是标准答案 ,考试成绩却也不差。二、学生作为练习机。老师讲完一篇文章后 ,会…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A5):58-59
很多教师困惑于课堂的死气沉沉: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却无动于衷。"小手如林,小脸通红"成了理想的境界。究其原因,学生置身于文本之外,游离于课堂之外,处于事不关己的状态,很难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角色中去,以主人公的身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领悟、体验情感。这样的角色体验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素养,真正激活了课堂。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文本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许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就是不让学生多看文本。若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看文本。老师也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看文本,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导师”。  相似文献   

16.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把教材钻研好。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有效地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和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或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一篇课文.教师要透过文本的字面去感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细致地体验文中蕴藏的情和味.让文本与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有机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缺位和原因分析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细读基本上是缺位的。很多教师本身早就被教参和网上的教案惯坏了,早就没有了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的能力。面对这么多古诗词,他们无非就是知识的搬运工,照本宣科地把教参和教案上的内容搬到课堂里。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他们的教学索然无味,没有激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语文课教法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多语文老师按照课堂预设的程式有条不紊地"讲"下去,因循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处理课堂问题,这样的课堂便缺乏活力,很难做到"从学生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了;也谈不上做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更无法实现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全县的一次语研讨会一L,我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望梅止渴》一课。听完后,觉得这位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箫略和我平时上课的思路大不-一样。我平时都是照着课情节,紧扣教参,按部就班地进行串讲分析,而该教师在课堂上是让学生充分读,在感悟课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诱发争辩,使整节课生机勃勃,精彩纷呈。于是,我决定参照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实际重新进行课前预设。没想到课堂上师生互动非常成功。下面是教学这节课时的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20.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师们习惯用教参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甚至为了应试单纯去记忆这些内容,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多元解读的理念,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打破惯常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全面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得以体现,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